第128章 张衡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中国古代名人传!
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和风拂面,轻柔地抚摸着南阳西鄂的每一寸土地。
那春风仿佛是大自然的使者,带来了泥土的清新和花草的芬芳,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地。
在淯水河畔,一个身形清瘦的少年静静地伫立着。
他的目光专注地落在那潺潺流淌的河水上,仿佛那是一片神秘的世界,吸引着他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钻石在欢快地跳跃,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这个少年名叫张衡,他出身于南阳西鄂的名门望族。
然而,时光的车轮无情地驶过,家族的荣光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黯淡。
如今,家境困窘,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这个年轻的肩膀上。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张衡内心深处对世界的好奇却并未被磨灭。
相反,他对天地万物的奥秘越发渴望去探寻。
那奔腾不息的河水、那变幻莫测的天空、那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都成为了他思考的对象,激发着他无尽的想象力。
“阿衡,又在琢磨什么?”叔父张堪迈着稳健的步伐,笑着朝张衡走来。
只见张衡蹲在河边,手中紧握着一截被河水冲刷得光滑的树枝,在潮湿的地面上画满了弯弯曲曲、旁人难以理解的线条。
张衡抬起头,灵动的双眼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叔父,您瞧这河水,平静时宛如一面镜子,可转眼间又变得汹涌湍急,这水流的变化背后,会不会隐藏着某种神秘的规律呢?”
张堪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年仅十岁的孩子,竟能有如此深刻的思考。
他慈爱地摸了摸张衡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阿衡,这世间万物皆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等你再长大些,多读些书,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从那以后,张衡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花蜜。
由于家中藏书有限,他不得不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向邻里们借阅各种书籍。
夏日的夜晚,天气异常闷热,让人感到难以忍受。
蚊虫像乌云一样在空中肆虐,它们发出的嗡嗡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然而,张衡却完全沉浸在书海之中,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对周围的一切都浑然不觉。
昏黄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不定,映照在他那专注的面庞上,投下了淡淡的阴影。
汗水像溪流一样从他的额头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衫,甚至连书页也被打湿了。
到了冬天,寒风凛冽,像刀子一样刮过人们的脸颊,带来刺骨的寒冷。
张衡的手脚长满了冻疮,又红又肿,奇痒无比,只要稍微一碰触,就会钻心地疼痛。
尽管如此,他依然手不释卷,借着那微弱的灯光,逐字逐句地研读着书中的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对天文学的热爱愈发炽热。
每当夜幕降临,他便独自一人爬上屋顶,仰望星空。
璀璨的星辰如同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月光洒在他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银色的披风。
他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时辰,眼睛紧紧盯着星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心中充满了疑惑:“这些星星为何会有不同的亮度?它们又是如何在浩瀚的天空中移动的呢?”
为了寻找答案,张衡开始如痴如醉地学习《太初历》等天文典籍。
书中的文字晦涩难懂,术语繁多,许多概念和算法犹如重重迷雾,让他困惑不已。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常常为了一个概念、一个算法,绞尽脑汁,反复琢磨。
遇到难题时,他就不辞辛劳,向村里的老学者请教,哪怕需要往返数里路,他也毫不介意。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逐渐拨开了迷雾,掌握了其中的奥秘。
永元六年,二十三岁的张衡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洛阳求学的征程。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晓行夜宿。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他便早早起身,继续赶路;夜晚,月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在路边的破庙中稍作休息。
终于,他来到了这座东汉的都城——洛阳。
洛阳,这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空气中弥漫着香料、美食和书籍的气息,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张衡顺利进入了最高学府——太学。
在太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子们济聚一堂,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先生的教诲。
张衡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努力吸收着各种知识。
他不仅勤奋学习儒家经典,对天文、数学、地理等领域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这里,他结识了崔瑗。
崔瑗同样对天文、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两人初次见面,就仿佛找到了知音,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常常一起漫步在太学的花园中,讨论学术问题。
花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芬芳四溢,仿佛也在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
“子平,你说这天地究竟是怎样的结构?”一天,张衡和崔瑗漫步在花园中,张衡抬头望着天空,开口问道。
崔瑗思索片刻,说道:“据《周髀算经》所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但我总觉得这种说法难以解释一些天文现象,比如月食时月亮的阴影形状。”
张衡点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我也有同感。我认为天地应该是一个整体,天体像一个鸡蛋,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悬浮在宇宙之中。而且,日月星辰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兴奋地讨论起来,越说越深入,从白天一直聊到夜幕降临。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张衡开始制作浑天仪的模型。
他四处寻找材料,找来竹子、木头,将它们削成合适的形状。
他日夜钻研,反复试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有时,精心制作的部件因为一点小失误而前功尽弃;有时,设计的结构在实践中根本行不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