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司马懿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中国古代名人传!
东汉末年,风云激荡,宛如一幅山河破碎、苍生蒙难的末世图景。
曾经辉煌的汉室在桓灵二帝的昏庸统治下摇摇欲坠,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朝政腐败不堪,百姓在苛捐杂税与战乱中苦苦挣扎。
四方豪杰并起,割据势力林立,整个天下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与混乱之中。
就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河内温县的司马家族,一颗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惊涛骇浪的新星悄然孕育,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出生于世家大族,家族世代为官,书香门第的熏陶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沉稳与睿智。
自幼,司马懿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聪慧,无论是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还是兵法谋略,他都如饥似渴地研读。
在书房的昏黄烛光下,常常能看到他专注读书的身影,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匡扶天下、建功立业的种子。
然而,在这个英雄辈出、时局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崭露头角并非易事。
司马懿深知,时机未到,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锋芒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于是,他选择在家族的庇护下默默沉淀,观察着天下局势的变化,等待着那个能让他一展宏图的机会。
彼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势力如日中天。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听闻司马懿的才名后,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征辟他入府为官。
对于曹操的征召,司马懿却陷入了深思。
他看到汉室已然衰微,曹操虽实力强大,但因“挟天子”之举背负诸多争议,天下局势尚不明朗。
此时投身曹营,究竟是踏上青云之路,还是陷入权力的旋涡,他难以抉择。
经过一番权衡,司马懿决定装病婉拒,以逃避初次征召。
他闭门不出,对外宣称身患重病,无法起身行走,连生活起居都需要他人照料。
曹操生性多疑,对司马懿的托病之举心生疑虑,派人暗中监视。
司马懿则凭借着出色的演技,成功骗过了曹操的眼线,暂时躲过了这场征召。
但曹操怎会轻易放过这样的人才。
几年后,曹操再次派人强行征召司马懿,并放出狠话,若再不应召便将其下狱。
面对曹操的强硬态度,司马懿明白,自己已没有退路。
无奈之下,他只得踏入曹营,担任文学掾,就此开启了他漫长而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初入曹营,司马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围皆是曹操的心腹和各方势力的眼线。
他行事极为低调谨慎,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各方势力的博弈,努力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他凭借出众的智谋,在处理政务时条理清晰、滴水不漏,逐渐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然而,曹操生性多疑,对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颇为忌惮。
所谓“鹰视狼顾”,即目光如鹰般锐利凶狠,回首时如狼般警觉多疑,这种面相在古代被视为野心勃勃、心怀不轨的象征。
曹操曾多次试探司马懿,有一次,他故意在司马懿身后喊他的名字,司马懿不自觉地以“狼顾之姿”回头,这一幕让曹操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告诫曹丕需提防此人。
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曹操的猜忌,心中暗自警惕。
为了消除曹操的疑虑,他愈发收敛锋芒,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辅佐曹丕之中。
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中,司马懿为曹丕出谋划策,分析局势,帮助曹丕在曹操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他教导曹丕要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以宽厚仁慈的形象示人;同时,在关键时刻,为曹丕提供应对曹植竞争的策略。
在司马懿的辅佐下,曹丕逐渐在这场激烈的权力角逐中占据上风,最终成功登上世子之位。
曹丕对司马懿的帮助感激涕零,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这也让司马懿在权力核心站稳了脚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后,对司马懿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此时的魏国,虽据北方大地,但边境仍不太平,东吴与蜀汉时常侵扰,妄图蚕食魏国的领土。
司马懿开始频繁参与军事行动,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对抗外敌的战场上大展身手,逐渐崭露头角。
在对吴作战中,司马懿多次率军抵御东吴进攻。
他深入研究东吴的军事特点,洞察其水军优势与陆地作战短板,制定了稳扎稳打的战略。
在濡须口之战中,面对东吴孙权亲自率领的精锐水师,魏军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恐惧。
孙权的水师战船高大坚固,士兵们水性娴熟,在江面上如鱼得水。
而魏军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面对东吴的水师,心中难免有些发怵。
司马懿深知士气的重要性,他亲自巡视军营,鼓舞士兵们的士气。
他站在高台上,对着士兵们大声喊道:“将士们,我们虽不习水战,但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东吴水师虽强,但他们远离本土,补给困难。只要我们坚守城池,利用地形优势,定能击退敌军!”
士兵们听了司马懿的话,士气大振,纷纷表示要与敌军决一死战。
战斗打响后,司马懿指挥魏军坚守城池,巧妙利用地形设置防线。
他在濡须口周围布置了大量的鹿角、拒马等防御工事,阻止东吴水师靠近岸边。
同时,他派遣小股部队骚扰东吴后方补给线,烧毁东吴的粮草辎重,袭击东吴的运兵船队。
孙权久攻不下,粮草渐乏,军队士气低落。
在一次战斗中,孙权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试图突破魏军防线,却陷入了司马懿的包围圈。
魏军将士们奋勇杀敌,将孙权的部队团团围住。
孙权见势不妙,急忙率领部队突围。
在突围过程中,孙权的战马被魏军的绊马索绊倒,孙权险些被魏军俘虏。
幸好他的部将周泰拼死相救,才使他得以逃脱。
经此一役,孙权深知魏军的厉害,无奈之下,只得退兵。
此役让司马懿声名远扬,在军中威望大增,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魏国上下的一致认可。
而在对抗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中,司马懿更是成为魏国的中流砥柱。
诸葛亮智谋超群,心怀兴复汉室的壮志,北伐初期屡战屡胜,魏国边境告急。
消息传到洛阳,魏明帝曹叡大惊失色,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求和,有的主张坚守,一时难以达成共识。
此时,司马懿站了出来,他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蜀汉国力弱小,粮草运输艰难,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
只要魏军采取正确的战略,坚守不出,消耗蜀军的粮草,必能击败诸葛亮。
曹叡听了司马懿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大都督,率军抵御诸葛亮的北伐。
司马懿奉命出征,与诸葛亮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智谋较量。
在街亭之战中,司马懿抓住马谡轻敌冒进的弱点,派张合切断蜀军水源,一举攻克街亭。
马谡是诸葛亮颇为器重的将领,但他刚愎自用,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擅自将军队驻扎在山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