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结婚了 (第2/2页)
“差不多先把证领了吧。”
就连胡慧慧都跟院里的嚼舌根的妇人吵过了几次之后,也开始跟周浩然小声嘀咕过先领证的事。
周浩然知道怎么回事。
不过,他没跟赵敏说过。
他总认为,老爷们的事,就不该把压力给到家里人。
可是,要是不解决的话,却又把压力给到了何雨柱一家子。
思来想去,周浩然一拍大腿。
装修房子。
反正也五月份了。
先把房子装修了,拖一拖,也就7月份了。
到时候也就该结婚了。
说干就干。
趁着又歇假,周浩然去了居委会和街道,做了个登记。
然后拜托闫埠贵这个“胡同串子”找来两位装修师傅。
没有什么“样式雷”这种的修过故宫的高端师傅。
只是两位普普通通的装修师傅。
毕竟,就先不说“样式雷”好不好找的问题。
就说周浩然本身也没打算大修不是嘛?
简简单单的,换换瓦片,弄下防水用的毡布,清理一下屋顶的杂草,刷一下外墙。
外边,就算结束了。
也就是屋里吧,需要弄的比较多。
周浩然的房子,是个五柁的东厢房。
格局差不多是一进屋是一坨的客厅,左右两边是各两坨的卧室。
这种格局,周浩然没打算动。
动的,只是他常住的东厢的北房和客厅。
周浩然在客厅的里墙前面两米的地方,又隔了一道墙。
这新隔出来的这一溜,周浩然当成了厨房。
里面烧火的灶坑正好可以给北房新砌的炕还有客厅的新砌出来的暖墙供热了。
至于客厅变窄了,也变小了,周浩然不在意。
就连过来“监工”的赵敏也同样都不在意。
他俩的意见一样一样的。
有个客厅就行了呗。
他俩又不是什么名人,总是有人过来拜访。
至于来个实在亲戚留下吃饭。
不是还有南房那个被当成了仓库的那么大地方嘛?
实在不可解,来人进屋上炕呗。
毕竟炕上nao呼,不是嘛~~~~
原本,周浩然计算的可好了。
他放出风准备装修房子,去居委会和街道登记,用一个礼拜。
再拜托闫埠贵去找人用一个礼拜。
最后,装修房子用一个多月。
这样,也就七月份了。
等房子晾个几天,也就该结婚了。
可是,前两步,周浩然完成的挺好。
没想到,最后一步出问题。
天知道来的这两位师傅手脚是那么的麻利。
连砌墙又砌炕,外加整个屋子的做吊顶。
再算上给墙面和顶棚糊报纸这些。
总共也没用上一个礼拜。
这其中还包括周浩然要求炕和暖墙晒两天的时间。
得嘞。
周浩然看着才6月份的日子,有点欲哭无泪了。
好在,也就一个多月时间而已。
出去“逛吃”的时候,买点生活用品啥的带回来,说闲话的,也会少很多。
买车了。
周浩然穿越过来已经整整20年了。
终于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
讲道理。
上辈子,周浩然看小说里,谁谁主角买自行车了,都会成为那条gai最靓的仔。
可是,当周浩然推着自行车出了商场,骑回四合院的时候,根本没人会多看他一眼。
也就是闫埠贵看见了,凑了上来,说了几句好话。
可是,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该摆一桌庆祝一下。
这就显的周浩然很呆。
有时候周浩然就会想。
难道是他拿的剧本不对?
人家主角买的都是28大扛,而他买的是26的自行车,所以才没人关注嘛?
嗯,有可能,很有可能。
周浩然装模作样的给自己了一个安稳
属实是他买26的自行车是有原因的。
因为这辆车子主要是给赵敏上下班骑的。
毕竟京城站距离南锣鼓巷骑车子也得半个多小时呢。
而周浩然自己呢?
算了,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了。
至于骑车上班?
闹呢啊。
要知道周浩然单位骑车过去怎么得四个来小时。
屁股还要不要了?
随着家里南房赵敏买的用来做泡菜和朝鲜族秘制大酱的一个大缸和两个二缸到位,时间也来到了7月份。
难得的,上班已经7年的周浩然第一次请了假。
又一次的把59式警服穿在了身上。
周浩然陪着穿着同样一身素的赵敏坐车去了八宝山。
这回,赵敏没有像上一次那样有哭有笑的说着“悄悄话”。
而周浩然也跟上回不一样,没有不说话。
这回,周浩然也开口,跟骨灰墙上的赵敏母亲的灵位说了一些保证的话。
因为年头的关系。
周浩然和赵敏简简单单的,等香快着了了,给赵敏母亲一起磕完头,也就出来了。
从墓地出来,周浩然又陪着赵敏回了一趟铁道大院。
赵敏待在两居室的房子里很留恋。
用她的话说,这是她这辈子最后一次回这个屋了。
周浩然真很想劝她。
可有些话,真的不是他能说的。
等下午,俩人出了铁道大院的时候。
赵敏手里的两居室钥匙变成了一张纸。
一张写有“道德模范”,盖着铁道兵某某印章的纸。
周浩然一时间不知道赵敏是赚了还是亏了。
可有些时候、有些事,不能是用得失来衡量的。
就像出了铁道大院的赵敏。
已经肉眼可见的轻松了起来。
这,就很不错,不是嘛?
很快,7月13,星期三,农历五月廿五。
胡母又去找人算出来的好日子到了。
简简单单的。
大清早,周浩然去把在火车站宿舍里的赵敏接上。
俩人到街道领了这个时代特有的一张纸的结婚证之后,回到四合院里的家,放了一挂鞭示意一下。
再经过自己人何雨柱、何雨水他们,还有娘家人王老大和王老三他们祝福,大吃大喝了一顿之后。
婚礼,也就算结束了。
周浩然看着赵敏,很自然的说了一句很俗套的话。
“赵女士,余生请多指教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