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清华大学 (第2/2页)
截止八月底,除陕甘、蒙古等地外,警察局、反贪局和检察局已在全国大部分省份落地生根。
借助这三大机构,累计安置绿营士兵近25万人,有效缓解了裁撤绿营带来的人员安置压力,为后续各省军制整编奠定基础。
自1735年十月第一期《中华日报》发行以来,凭借丰富多元的内容与对改革理念的大力传播,逐渐赢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1735年十月,报纸销量仅为150万份,而到1736年八月,这一数字飙升至800万份。
随着销量的大幅提升,报纸带来的收益也越发可观。
起初,每份报纸除去成本能赚20文,随着报纸印刷需求增大,刺激了印刷技术的改进,工匠们在工艺上不断钻研创新,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排版技术与材料,使得印刷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下降了五成以上。
相应地,每份报纸的收益增长到35文,随着各省用报纸发行获得的收益改善驿站道路交通,驿站公文传递速度提高了两成左右。
原本从京城到广州需要15天,如今仅需12天。
这一变化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弘历也因此将《中华日报》从之前的每月一期调整为半月一期。
这一调整,使得朝廷的政令、各地的消息能以更快的速度传播,百姓对国家大事的了解更加及时,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新政的支持和参与感。
报纸内容也越发丰富多样,除了继续刊载皇帝的谕旨、朝廷的新政、各地的民生与军事动态,还增设了许多实用的板块。
在农业方面,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和农业生产经验,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在商业领域,分析各地的市场行情和贸易趋势,为商人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为了让《中华日报》更好地发挥作用,弘历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报亭和分销点,方便百姓购买阅读。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报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天清晨,报童们便会将新鲜出炉的报纸送到报亭,供百姓选购。
而在偏远的乡村,也会有专人定期送报,让村民们也能了解到国家的变化。
礼部尚书杨名时主管的西学培训班,作为改革浪潮中的重要一环,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那些在留学选拔中遗憾落选的学子,本以为培训即将终结,自己的西学探索之路就此戛然而止,心中满是失落与无奈。
谁也未曾料到,弘历皇帝不仅没有解散培训班,反而御赐其“清华大学”之名。
在过去的数月里,清华大学积极拓展师资力量,成功邀请到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传教士。
这些学者和传教士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校还仿照西方的教育模式,结合大清的实际需求,建立了一套系统且全面的学科体系。
从西洋语言、数理化,到天文历法、西方历史文化等领域,每一门学科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培养出具有广阔视野和扎实学识的人才。
在严谨有序的教学体系和浓厚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学员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
他们不仅深入钻研西方先进知识,还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与大清的国情相结合,为国家的变革和发展出谋划策。
课余时间,学员们常常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学术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从西方科技在大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到西方文化对大清社会观念的影响,各种新颖的观点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