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掌兵权 (第2/2页)
京城府下辖的五座县城,各驻有一万府兵,还有三万府兵在京城。
祁州是梁国的中原七州之一,紧邻京城府八大关口中的函谷关和广成关,也是涪州蒋家的军队,兵进京城府的必经之地。
只不过祁州境内多为平原,几乎是无险可守,所以梁国朝廷并不准备在祁州境内阻挡涪州蒋家的叛军。
崔秀玫一脸担忧的说道:“我看你是被所谓的兵权给迷惑住了。
靖武镇、烈武镇,再加上函谷关的一万府兵,以及朝廷承诺的五万祁州厢军,也只有二十二万兵马。
涪州蒋家可是有一百五十万军队,其中还有一百万精锐的草原鞑子骑兵,万一涪州蒋家选择攻打函谷关,那可怎么办?
再说你想要兵权,浩儿麾下的镇西军和镇南军,都不下百万之众,你何苦为了这二十二万军队的兵权,去冒险守函谷关。
何况这二十二万军队的兵权,只是暂时在你手里,如果能打赢了涪州蒋家,你还得把兵权还回去。”
孙哲的嘴角微微一翘,“我好歹也是兵部侍郎,整个兵部的二把手。
既然靖武镇和烈武镇的兵权到了我的手里,再想让我交出去,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虽然浩儿麾下的镇西军和镇南军,各有百万之众,但
我这个当爹的,怎么也得给他留下一点儿家底。”
“要是涪州蒋家选择攻打函谷关怎么办?
守不住函谷关,什么兵权都是镜花水月。”
“涪州蒋家选择攻打函谷关也不要紧,以函谷关易守难攻的地形,涪州蒋家就算空有一百五十万军队,也别想打下函谷关。
特别是涪州蒋家的一百五十万军队里面,还有不善于攻城的一百万草原鞑子骑兵。”
顿了一下孙哲接着说道:“这次我得把家里的上千家兵都带到函谷关,帮我去掌控靖武镇和烈武镇的兵权。
要不然夫人你先离开京城,回乾阳城或者去翡翠城?”
崔秀玫摇头说道:“我要跟你一起去函谷关,别忘了,我的武艺可比你厉害多了。
我跟着你去函谷关,如果靖武镇和烈武镇有人不服你,我帮你砍了他们。
对了,浩儿的镇西军和镇南军,这次能来勤王吗?”
孙哲叹气说道:“镇西军正跟高原的松蕃王国开战,镇南军好像正计划着南征北晋国,恐怕很难能抽调出军队来勤王。
而且浩儿麾下的那些谋士们,应该也不会同意浩儿派兵来安阳城勤王的。”
“夫君的意思是……”
崔秀玫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孙哲给打断了,“浩儿的事情,咱们没法管,也不用管。
既然夫人愿随我一起去函谷关,那么咱们就把府里的人都带上,正好也让我少了后顾之忧。”
大梁历395年六月五日,兵部侍郎孙哲率领禁军的靖武镇和烈武镇,进驻了京城府八大关口中的函谷关。
而就在当天,新的永安王陈滨,率领禁军的广武镇和兴武镇,进驻了京城府八大关口中的广成关。
因为函谷关和广成关紧邻祁州,涪州蒋家的叛军,很可能会选择其中一个关口,作为进入京城府的突破口。
永安王陈滨在广成关,麾下的兵马数量,跟函谷关一样,除了广武镇和兴武镇之外,永安王陈滨还会得到广成关一万府兵以及五万祁州厢军的兵权。
只不过永安王陈滨却非常非常不开心,他万万没有想到,皇帝陈逊会借着让他守广成关的机会,把八万羽林骑的兵权收了回去。
这样一来,皇帝陈逊不但手中掌控着已经扩编为四万人的御林军,还亲掌了八万羽林骑的兵权。
另外之前皇帝陈逊还派皇四子陈秉,接管了京城内三万府兵的兵权。
永安王陈滨不反对皇帝陈逊抓兵权,但你也不能可着从你侄子
一个人的手里抢啊!
之前要不是皇帝陈逊出面,陈滨绝不会把禁军其他六镇的兵权,老老实实的交出去。
孙浩率军抵达丰收城之时,才得知自己的父亲,成为了函谷关的守将。
更让孙浩震惊的是,孙哲刚在函谷关,竟然就以贪墨军饷为理由,把靖武镇和烈武镇的一大批高层军官押解回了京城。
其中甚至包括了靖武镇和烈武镇的两位都督、两位副都督、八位都统、八位副都统。
之后孙哲迅速提拔了一些郎将,担任靖武镇和烈武镇的都统、副都统,至于靖武镇和烈武镇的都督之职,孙哲则决定由他自己兼任。
孙哲还任人唯亲的,把靖武镇和烈武镇的三十二名郎将和三十二名副郎将,全部换成了他的家兵。
如此一番操作,让孙哲迅速掌控了靖武镇和烈武镇的兵权。
“嘭——”
皇帝陈逊狠狠拍了一下龙案,“孙哲想要干什么?难道他也想要造反不成?”
其实皇帝陈逊对孙哲的印象非常好,毕竟当初朝廷只是用一纸公文,就让孙哲放弃了怀德军十几万精锐军队的兵权,来到京城做了兵部侍郎。
这些年来,孙哲在兵部侍郎的位置上,也一直兢兢业业,本分得很。
已故的永安王陈肃,曾经跟皇帝陈逊说过,孙哲与其子孙浩不同,孙哲对梁国朝廷是忠心的。
正因为如此,加上孙哲有多年的从军履历,所以皇帝陈逊这次才力排众议,让孙哲去守至关重要的函谷关。
并且皇帝陈逊还说服左丞相鲁增和右丞相范子雍,暂时各把一个镇的禁军,划归到孙哲的麾下。
左丞相鲁增苦笑着说道:“陛下息怒,看孙侍郎上来的奏折,他应该不是要造反。
只是靖武镇和烈武镇的兵权,恐怕孙侍郎是不会轻易交还给朝廷了。”
皇帝陈逊咬牙切齿的说道:“没有想到孙哲此人也是狼子野心,立即去把孙哲的家人,给朕全部看管起来。”
右丞相范子雍这时叹气说道:“陛下,孙侍郎离开京城之时,以全家与函谷关共存亡为名,把家人都带到了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