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要宋应星 (第2/2页)
“素未谋面。”
“那为何贵使对其如此看重呢?”
“小使先前说过,个人对大明的很多方面都了如指掌,而小使又是擅长格物之人,自然对格物方面的人才有所了解,据小使所知,宋应星此人也是格物方面的奇才,作为同道中人,当然就会特别看重一些,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人才对于大明的中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任其被埋没,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重大损失。不过其所擅长的那些东西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一直被视为奇技淫巧,因此在大明现有的体制之下很难有发挥的空间,而在小使这里却可以给其展现这方面才华的机会,所以小使才会请求陛下召其相助于小使。”
“不知宋应星此人可有功名?”
“据小使所知,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于万历四十三年的乙卯科乡试中同时中举,不过在此后的数次会试中均未能高中。”
“那就好,朕会着人查阅其详细档案,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朕自当满足贵使的要求。”这个事在朱由检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个举人而已,给了陈坚又何妨?而且有了此人在陈坚身边,朱由检或许会更加放心,不然谁知道陈坚此人到底在折腾些什么事呢?
“多谢陛下成全,小使在此先谢过陛下了。”有了宋应星这样的牛人相助,自己想必会轻松得多。
“贵使还有什么要求么?”
“暂时没有了,刚才咱们说过了钱的问题,如果一切顺利,朝廷缺钱的状况必定能够逐渐得到改善,现在小使就为陛下说一说粮食的问题。相比于钱,粮食作为人类生存之本,重要性显然要大上许多,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就饿得慌,可想而知粮食对于人来说有多重要。而要增加粮食储备,提高粮食的产量就是唯一的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粮食的亩产量,二是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三是推广新型高产的作物。前两个方面暂时不用说,因为粮食的亩产量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粮食的种植面积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毕竟这天下的土地是有限的,因此咱们就重点说一说新型高产作物的推广。先师在世的时候曾游历天下,在南方发现了土豆、玉米、红薯等由泰西人带到大明的作物,这几种作物产量都不低,先师早年曾试种过,正常情况下,玉米亩产可达到至少七八百斤,土豆亩产可达至少两三千斤,而红薯的产量最高,亩产可高达五千斤以上。”
“真能有这么高的产量?”作为一个勤政的皇帝,对粮食的产量朱由检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无论是小麦还是水稻,亩产能达到一两石就算是丰收了,能达到三石以上就顶天了,一石才不到两百斤,三石也才不过五六百斤,而现在听说这几样作物动不动就是亩产上千斤,朱由检自然会有这样的质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