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五馆生 (第2/2页)
半晌,他才说道:“去五馆可以,隐瞒门第也可以。可这样不会惹恼族人吗?万一真的革除出谱牒……”
“阿兄多虑了!”王志站起来,低声说道:“谱牒岂是轻易更改的?到时闹得满城风雨,丢脸面的还是王氏,他们绝不敢如此的。”
“……你说的也有道理。”王荀叹了口气。
“当然有道理,阿兄莫要迟疑了。”王志催促道。
在他看来,若能成为五馆生,再通过射策考试做官,其实比国子学生更好!
国子学的学生大多是宗室、高门,所以射策后授官,向来是中书侍郎、秘书郎一类的清官,而起步的官职又往往决定今后仕途走向。[4]
起家是清官,之后升迁的官职多数仍然是清官。
可清官的所谓清要,只有体面光鲜,实际权力早就下移了。清浊之分,原本只是因为皇帝猜忌,但时间一久,却成了朝堂上下公认的规则,士族就是要做清官,就是要不做事。
可只有虚名却没有实权的官职,要了有什么用?
五馆生则正相反,一般射策后授官的官阶较低,浊官,但胜在能实际做事,之后升迁就可能掌握要害部门。
至于王荀的高门身份,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皇帝本就对许多贵族子弟的不学无术不满,鼓励进学,若王荀的射策成绩不错,那就是士族中极好的勤学榜样,王氏也无可奈何。
而跟王氏反目成仇,在王志看来同样是利大于弊,利在能让忌惮士族的皇帝多点信任;弊,当然是王氏的不满。可如今又不是门阀政治时代了,士族不掌实权,顶多骂几句罢了。
利弊摆在眼前,也实在没什么好纠结的。
王荀扶着额头,叹气道:“罢了,就按你说的吧。只是,我若去了五经馆,你们又该如何安置?若在建康安家,哪有那么多钱呢?”
“阿兄不必担忧。”王志连忙挺了挺身板,说道:“钱的事我来解决。”
“又信口胡言!”王荀斜了弟弟一眼,有些哭笑不得:“你连市场都未去过几次,进价卖价恐怕都搞不懂,哪里赚的了钱?”
“如何赚不到?你忘了,我八岁那年夏天,半天就赚了五十多文呢。”
王荀皱眉道:“你说的怕不是梦里的事。我如何不知?“
“你忘了,我没忘。”
王志佯装气闷道:“当时你还说那钱是我偷的,罚抄了十遍家训。后来,你拿着钱到处问谁丢的,结果钱还被那个不知羞的张家悍妇骗走了。”
说起此事,王志就一肚子气。这些年,若不是他年纪太小,一直受压制,现在早就攒下好大的家业了,哪里用这般困顿。
王荀对此事全忘了干净,只以为弟弟在胡编故事,就扬了扬手道:“不跟你说这些了。我想好了,若此事真能成,我就送你们回信义。”
“到那时再说吧。”王志敷衍道。
……………………………………
Ps:参考资料:
[1]【萧梁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考述】节选:“事实上,萧梁的经学生主要有两种人,即一是五馆生,一是国子生。而所谓‘经学生策试入仕’,就是指五馆生和国子生通过策试考试,达到明经标准而被授予官职的制度。”(论文原文,无删改。)
[2]《梁书·武帝》梁武帝“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南史·儒林传序》:“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经者,即除为吏。”····
[3]《隋书·百官志上》:“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4]【萧梁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考述】节选:“从官职清浊看,国子生的起家官职多为清官。如据梁陈制度规定,中书侍郎为诸王子封公者之起家官……而秘书郎一职,自宋齐以来即为甲族子弟的起家之选,清望无比。”(原文节选)
《通典》卷26“秘书监”条云:“宋齐秘书郎皆四员,尤为美职,皆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十日便迁,梁亦然。自齐梁之末,多以贵游子弟为之,无其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