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小惩大诫 (第2/2页)
皇帝点头说道:“爱妃言之有理。国学礼教,法典规章,都乃立国之梁。是时候复立国学,兴礼教,定典仪了!此事就交给礼部去办,让礼部尚书尽早给朕拟出一个全面的章程来,朕要这举国上下,无论天潢贵胄,抑或平民奴仆,皆不可不学礼。”
“皇上圣明!”众人异口同声。
柳南栀见时机差不多了,往前半步,俯身叩拜道:“父皇施行礼教兴邦,乃国之幸事,但儿臣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好一个礼教兴邦!今日之事,王妃既然牵涉其中,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皇帝答道。
柳南栀点了点头,“启禀父皇,儿臣以为,我国废弛国学礼教已久,要想恢复,以达礼教兴邦的效果,并非易事,且不是一朝一夕之间能够做到的。礼部寻常事务繁多且冗杂,无法一心一意为此事效劳,儿臣倒是认为,不若另辟一个隶属于礼部但又内容独立的部门,派专人专司此事,对症下药,方能善始善终。”
皇帝听罢,略有所思,询问在场意见,而北慕
辰,乃至贤妃和中书令等人,都认为柳南栀所言有理。
“王妃这么说,那心中应该已经有适合担当此任的人选了?”皇帝问道。
“这……”柳南栀立马做出一副愚钝的模样,挠了挠额头,“这父皇倒是问倒儿臣了。儿臣只是个妇道人家,又出身将门,您若问我冲锋陷阵、打打杀杀的问题,我或许还能答上一二,可这施行礼教乃是文职,儿臣就是两眼一抹黑呀!儿臣掰着手指,也只认识儿臣的老师孔老夫子这一个国学大家,可他早已发誓不出仕,那朝廷里还有谁能胜任这个官职,儿臣就不知道了。”
看她一脸为难的模样,连贤妃都忍不住笑了,“你这孩子,可真是!”
往日的柳南栀本来就是个武将,也不怎么聪明,对于朝政大事更是一头雾水,这一点众人皆知,所以柳南栀一番话也是合情合理,连皇帝也没有怀疑,却是被她与孔老夫子的关系所吸引。
“你的老师?可是那出身国学大家之族的孔孟德?”
“没错。”柳南栀点点头,“儿臣有幸,曾跟随孔老夫子做了几年学童,只可惜儿臣资质愚钝,对于这些舞文弄墨的事情实在是不感兴趣,也没有天分,后来便从了军。因怕有辱恩师英名,教出我这么愚笨的徒弟,因而对外从不敢表明这层关系,只敢私下里偷偷拜访老师府邸,以尽为徒的孝道。”
“朕听说这孔孟德性情古怪,不爱结交官宦,也不喜欢抛头露面,更甚少收徒,没想到,王妃这将门虎女却与那书香门第还有这般交集。”皇帝说道。
柳南栀微微叹气,“是啊,我老师早已发誓,不涉朝政,不涉党争,不随大流,只愿将一颗赤子之心用以治学,用心纯粹,乃大家风范。这些年,我老师四方游学,倒也结实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友人,可在朝为官的
,也只有大学士和太常寺丞俩人而已。”
皇帝看了一眼同在大殿上的大学士,笑了笑,“孙大学士与孔孟德师出同源,这朕是知道的,他们二人是故交了。没想到,眼高于顶的孔老夫子,还与一个区区的太常寺丞有交情。”
“我老师结交朋友,只看心性和学识,不论出身和地位,太常寺丞许大人学识渊博,又为人低调,时常与老师相谈甚欢。就连他儿子也承袭父业,在治学方面出类拔萃,时常被老师当作榜样来教训儿臣等愚笨之徒呢!”柳南栀一副委屈巴巴的口气,只叫人看出抱怨的意思,并无其他。
可偏偏是她这“无心”的一句,引得皇帝深思。
太常寺掌管宗教礼仪礼乐,因而对传统礼教也颇有研究,又时常去民间采风,深知民间的礼教状况,也不似礼部那般事多繁杂,若是从太常寺抽调人手去做振兴礼教一事,也未尝不可。
就在皇帝有了这个念头时,大学士也接着柳南栀的话对太常寺丞许磷之子许峥夸赞一番,昨晚陆家举办的论诗大会,孙大学士就是重要的评委,也见识了那许峥的文采,小小年纪就有此建树,可见家风家教水平甚高。
有了大学士这一番话,皇帝更是吃了颗定心丸,有了主意。
“连大学士都这么说,看来将这许家父子留在区区一个太常寺倒是有些屈才了,不若就将这礼教之事交给他们父子二人去主事,朕倒要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你们吹捧的这般能耐!”
皇帝说罢,着令大太监洪福研墨拟旨,将于明日早朝颁布,礼部之下设立国学监,独立行事,主兴礼教,调令原太常寺丞许磷为主管博士、升从三品官,原太常寺协律郎许峥为少博士、升从四品官,孙大学士从旁监理、协助,任荣誉博士,其余协理人员待主管上任之后再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