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子房计取宛城 (第2/2页)
“攻取宛城,子房有什么好计策。”
张良道:“太公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我们可以虚张声势,佯做西去。”
“如此,宛城内必然放松警惕,我军再更换成秦军的旗帜,连夜抄小路悄悄返回,把城池包围。这样,宛城内必然恐慌,再通过招降的方式,令其投降。”
刘邦眼前一亮道:“好计策,就这么做。军中还有很多缴获的秦军旗帜,正好拿出来用。”
于是,刘邦命刘贾、郦商撤了宛城之围,大军佯做西去。
宛城守将齮见楚军西去,不敢轻信,派斥候打探,确认楚军已经走远,才命人开了城门,令百姓自由出入。
第二天夜晚,刘邦带领大军偃旗息鼓,从小路返回,拂晓时分,已把宛城重重围住。
守将齮一大早闻报楚军突然杀回,围住了城池,忙登城察看。
只见城下楚军人马遮天蔽日,戈戟林立,环集如蚁,顿时手足无措。
他踌躇多时,自思无法匹敌,城破只是时日问题,觉得除了死,没有其他办法,便拔出佩剑,意欲自刎。
这时,一只手从身后擎住了他的手臂,大声道:
“将军,这是何必呢?现在还不到死的时候。”
齮回头一看,是他的门客陈恢。
齮颓然道:“若我不死,还有什么办法拯救呢?”
陈恢劝解道:“眼前楚军是刘邦的军队,我听说他宽厚容人,前面几座城池投降后,都得到了善待,我们为何不投降了他,既可免死,还可以保全禄位,安定全城百姓。”
齮想了一会儿,说道:“你说的也在理,事到如今,也只有这条路可走。至于秦庭和关中家小,也顾不得了。不知你是否肯为我前往楚营游说?”
陈恢道:“那是自然,将军的事也是我的事,我这就前往。”
陈恢便缒城下来,当即被楚兵拿住。
陈恢称有要事面见主帅,军士便将其押至刘邦座前。
刘邦问他的身份和来意,陈恢说道:
“我是来和将军说说眼前形势的。”
“现在您兵临城下,貌似占据主动,但其实不然。即使您强行攻下了宛城,宛城周边有三十多个县,兵民还有很多。如果他们知道没有出路,就会据城固守。”
“您手下即使有精兵猛将,未必就能一鼓城下,聚兵攻打,反倒是死伤很多将卒。”
“如果您舍宛不攻,仍然西进,又担心宛城在后面发兵追堵,那样的话,您就前有秦兵,后有宛卒,腹背受敌,胜负难料。”
“当今为您考虑,最好的办法是招降郡守,给他封爵,使他仍然替您把守宛城,通道输粮,一面招降其他城池士卒。”
“前面其他各城,看到您善待宛城的归顺,势必也会闻风景慕,开门迎降。那样您就可以长驱入关,毫无阻碍了。”
沛公见陈恢侃侃而谈,一再称善,对陈恢道:
“我向来宽待前来归顺的豪杰,绝不会对投降的人不守信用。如果你们的郡守出降,自当给他封爵,烦君还报便了。”
陈恢立即回城中,报知郡守。
于是,齮举城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