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离职原因? (第2/2页)
林暖暖深吸一口冷气。
她有千言万语要说,但是她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就是这些农民虽然是小农思想,但是听上去也没什么毛病。
而且,或许在他们眼里,种地可比打工更有稳定性,而稳定是小农经济一直追求的东西。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你们的地,是从谁手上买回来的?”
那人看了林暖暖一眼,而后低头小声说道:“周老爷那儿。”
周老爷,也就是周大头,本村的土地基本上都是他的。所以想要买,也只能从他那里买回来。
这是没毛病的。
但是,周大头这种人,岂是个善茬?
在封建王朝晚期,土地兼并之所以无法抑制,就是因为,富人总是有办法从穷人手里弄到地。
尤其是有自然灾害的时候。
“你们的地是怎么丢的?难道就不怕重演吗?”
林暖暖追问,但是对方并没有回答。
这种情况下,林暖暖也不方便再追问了。她接连去了几户人家,得到的回答,都大差不差。
说白了,大家就是觉得种地比做工有前途。但是提到再发生土地兼并的时候,所有人都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来。
“不对!”从村子里面出来之后,林暖暖总觉得不对劲。“他们一定是有事情瞒着我们的。”
小灵对此也表示赞同,“他们的反应,都没有皱眉思索,或许苦恼。而是支支吾吾的,单纯地想要瞒着宿主你罢了。”
“得想个办法。”坐在牛车上,林暖暖想到是杨家姐妹。
杨衣、杨蓉这两人毕竟是榆树村的本村人,与榆树村的村民们关系比较近,如果让她们去打探消息,或许能够得到更多的线索。
于是回到家之后,林暖暖便去纺织厂内,找了这对姐妹,让她们帮忙打探这件事。
“这有什么要打探的?”杨蓉心直口快,立刻就说出来了。“他们买地的钱,是你给的,如果真的没钱了,再来你这里打工就是了。”
“妹妹!”杨衣拉着杨蓉,让她不要说的这么直白。不过神色间的意思,确实是如此了。
杨衣轻声细语地说道:“要我说,姑娘你确实有些过于善良了,那契约上着实不该写的如此宽松。”
而杨衣这句话,与昨天聂大娘的话,不谋而合。
林暖暖立马知晓,原来这事情,在厂里传开了。
乔西村的工人们,太懂林暖暖这边福利有多好了,所以他们舍不得放弃,多数留在了这里。再加上他们有打工经验,所以不会产生一定要依赖土地的想法。
而榆树村与林家村的工人们,仍旧想着的是种地的事情,而林暖暖的工厂,就像是最后的底线。所以,工厂的存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回归农田的想法。
弄清楚问题,解决方法就简单了。
一方面,是农民认知问题。受制于小农思维,他们有钱了,就是买地、种地。这应该是思想教育问题。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很重要。而且退一万步来说,这些农民要还是想去种地,有了一些基础的识字水平,也不会像杨二白那样,签个契约还要被骗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工厂自己的制度问题了。干长干短一个样,这就对一直坚持在工厂里面的人,就显得非常不公平,甚至还显得他们“缺心眼”、“笨”。所以要改进工厂规章制度,提升工人的工龄回报,让做长的工人,享受更多的福利或者工资。
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之后,林暖暖坐在书桌前,与小灵共同商议起具体流程来了。
制度问题是真的好解决,多少现代公司的工龄福利,拿过来随便抄一抄,那就有了。
可是难的是后者,如何让农民们愿意接受教育?
而且,教材从哪里来,也是个大问题。让农民们读“儒家学说”,反而更容易让他们陷入种地困境里面。
凡此种种,都不是一时间能够解决的。
林暖暖一时头大不已,可关键是,这时代,能够与她一同解决问题的,还只有乔松柏一个。
若想要再多人,那还得等白鹿书院扩建,培养出一批相信自由、民主的灵魂才行。
“都急不得啊。”
不过,在林暖暖的林家村扩建至临沧河新园区的计划中,除了衣食住行,也多考虑了一个,那就是所有人的教育问题。
她总不能真的等着白鹿书院把师范人才培养出来了,再去缓慢地推行教育普及计划。
要是真的等到那时候,工厂早倒闭了。
在综合各方面考虑之后,林暖暖与小灵,重新构思了整个园区的设计图,并且重新估算了建筑费用。
只是这个费用着实不低啊。
“三千两,真要命啊。”
看着预估费用,林暖暖心里面堵得慌,这钱明明赚了不少,怎么总是不够呢?
看着一行行数字,林暖暖突然问了小灵一个问题:“以我们现在的水平,可以造水泥吗?”
须知道,整个建筑贵在哪里?
人工?设计?竹子?茅草?青砖?
都不是,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粘合剂。
而这个粘合剂,与其他任何建筑材料都不一样,它太珍贵了。古代人称之为——糯米,一种食物。
在饿死人都是常态的时代,建筑造价如此高,全部都因此。
如果,能够用水泥,代替糯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