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第二次交锋4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明朝大昏君!
“陛下乃大明天子,尊贵无比。兴献王和兴王妃乃陛下亲生父母,本就该父凭子贵、母凭子贵。追封兴献王为帝,为兴献帝,合理合法合情。”
杨一清开口。
杨一清多年在边关带兵打仗,在地方一直是总制军务,几乎是一言九鼎。不过此次起复来到了朝廷之后,杨一清一直非常沉默。
因为目前朝廷推进的“新政”,是杨廷和主导的。而且内阁当中,都是支持杨廷和的人。杨一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在目前朝廷推行的“新政”结束之前,杨廷和的地位应该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除非是朱厚熜这个皇帝,对于目前的“新政”不满意,要不然是不会让杨廷和离开朝廷。这样的情况之下,杨一清并不想在内阁和杨廷和发生冲突。所以在内阁,杨一清更像是一个隐身人物。
但杨一清并不想真的当一个隐身的。
毕竟杨一清是文武双全的政治人物,自己本身也有政治抱负。能够入阁参赞机务,杨一清也想要完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一直在等机会。
终于他等到了。
追封兴献王的问题。
杨一清本身就不认为这是什么大问题。冷眼旁观一段时间,杨一清已经明白,朱厚熜为了这个动作做足了准备。因此这个话题一出来,就打了杨廷和一个措手不及。
从礼部开始,一直到吏部、通政使司的长官都出来支持朱厚熜。之后是武定侯郭勋这样的勋贵,接着就是今天一堆翰林院翰林支持。
就算不支持朱厚熜观点的那些朝臣,也都选择了中立,并没有站出来支持杨廷和。甚至今天的廷议,科道官员竟然弹劾杨廷和,给杨廷和一大堆的罪名。
史道此次弹劾,哪里是正常的弹劾。史道列出了一大堆的罪名,对于杨廷和是穷追猛打,把杨廷和说成是不忠不孝,且欺负皇帝年幼的权臣。史道给杨廷和罗列的任何一项罪名,都能够置杨廷和为死地。虽然科道言官有风言奏事的权力,但这样给内阁首辅罗列罪名的,还是少之又少。
可是这样一个人,朱厚熜虽然是处罚了,把他赶出了京城。但处罚力度太小,赶出了京城,竟然还提高了级别,成为了正五品的按察佥事。
中进士不过四年时间,史道就混到了正五品的按察佥事,升官速度简直是惊人的。虽然前途没有在六科那么好,但也不差。史道现在才三十六岁,只要在地方上熬资历,就算升官速度再慢,二十年之后都能够成为地方大员。如果皇帝还记得他,或者朝廷重臣当中有人愿意提携他,那么二十年之后他说不定还会成为朝廷重臣。
这样的处罚,更像是作秀一样。
杨一清无法判断,朱厚熜对于杨廷和到底是什么态度。是觉得杨廷和权力太大,想要敲打一下杨廷和。还是觉得杨廷和是权臣,要把杨廷和赶走。
但杨一清知道一点,那就是现在真的是一个好机会。不管是皇帝要敲打杨廷和,还是想要赶走杨廷和,对于杨一清来说都是好事情。
到了杨一清这个级别,也想要成为内阁首辅,可以辅佐皇帝,指点江山,施展抱负。就算无法成为内阁首辅,也希望成为皇帝宠信的内阁阁臣,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好人,坏人,政治人物是不能简单用这样来分别。
杨一清和杨廷和有私人恩怨?
可能有过一些龌龊,但绝对没有太多的私人恩怨,更不用说是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两个人在国事上有分歧?其实也不算是,杨一清本人对于杨廷和推动的“新政”还是很佩服的。自从明武宗驾崩之后,到现在七八个月时间,杨廷和主导的“新政”给朝廷焕发了活力,稳定了朝廷的财政。
但现在这个时刻,杨一清依旧是要落井下石。
因为杨廷和挡住了杨一清前进的道路。
杨一清一开口,参加廷议的朝臣一个个都忍不住互相用眼神交流。因为对于朱厚熜要追封兴献王为帝,要追兴献王为考,内阁这边的态度一向是一致的。
之前一直是礼部和内阁发生冲突。
礼部支持朱厚熜,内阁反对礼部的主张。双方打的很是热闹,而杨一清虽然是内阁阁臣,却不参与这些纷争。可是今天杨一清突然之间反水,支持朱厚熜追封兴献王为帝,追兴献王为考。
影响力太大。
杨一清资历深,入仕快五十年时间。目前的朝臣当中,没有人的入仕时间可以和杨一清相比。杨一清是成华八年(1472年)的进士。
且杨一清作为文武双全的大臣,可谓是上马为将,下马为相,是明武宗时期出将入相的人物。入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西北做官。从地方官开始,还管理过西北马政,管理过西北马市,在西北领兵打过仗。后来回到朝廷,担任过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还有一段时间入阁参赞机务。
要不是得罪了钱宁和江彬,也不会被明武宗赶走。
这样的人物,重新起复,成为内阁阁臣,实力绝对不弱。这样入仕五十年的官员,不说自身的影响力和实力,光是各种人脉关系就盘根错节。就算以前关系不紧密,但杨一清重新成为内阁阁臣之后,这些关系都会重新联系上。
真正的实力,真正的影响力上,蒋冕、毛纪、毛澄这些人还真比不上杨一清。杨一清是在内阁,可以和杨廷和相抗衡的大佬人物。因此杨一清作为内阁阁臣,出来支持兴献王追封问题,让朝臣都大为吃惊。
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阁臣则是非常头疼。
本来目前就不占优势,现在杨一清又站出来支持皇帝,让杨廷和他们更加被动。
“臣兵部尚书王宪有奏:陛下乃兴献王嫡长子,且是独子。自古未有长子,独子过继之说。皇上追兴献王为考,符合天理人情。”
有些本来不想掺和在这个事情的朝臣也开始站出来。
为什么不愿意卷入这一次的事情。
你要是站出来反对,那么得罪的是皇帝。虽然朱厚熜登基不过七个月左右,但朱厚熜的表现,已经让很多大臣非常推崇,朱厚熜已经表现出了明君之姿。甚至有些朝臣眼中,十四周岁的朱厚熜,已经是比前面好多皇帝更加出色。
再说朱厚熜登基之后,掌控朝政的能力很强,皇位做的是越来越稳,慢慢的成为了实权皇帝。
于公于私,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皇帝。
不过同样,他们也不愿意支持朱厚熜。因为这样很容易被读书人批评,认为是谄媚皇帝。这样的罪名也是很多朝臣不愿意承受,担心影响自己的名声。
因此中立者更多。
但随着支持朱厚熜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朝臣都有些坐不住了。开始的时候,支持朱厚熜的都是一些朝廷重臣。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四五品官员也加入到支持朱厚熜的行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