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远方的信件(一) (第2/2页)
从内乱到三次平准战争,准噶尔已饱受兵火及瘟疫的威胁,很多人被迫改变部族身份,背井离乡逃往外地,清军的滥杀更使得准噶尔地区人口锐减,“种类尽矣”。有关资料表明,战前准噶尔有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人口,经此大劫,幸存者仅十分之一,“数千里内遂无一人”。很多年后,诗人龚自珍途经准噶尔,发现“若乌鲁木齐,若伊犁,东路西路,无一庐一帐是阿鲁台故种者(准噶尔所部及其亲近者)也”。
准噶尔就这样悲剧性地沦为了一个地理名词,对此结局,准噶尔人似乎也早有不祥的预感,其古老文献中曾记载道:“准噶尔在由于善战而闻名的噶尔丹时代过去以后,各地的风水先生经过卜算,预言准噶尔政权不会由于外部因素瓦解,而有可能届时从内部瓦解。”
自明代至清初的四百多年间,准噶尔一直是西陲边患,同时那段历史时期也正值俄罗斯积极东扩,乾隆分封四汗,既是要通过“以准制准”“众建而分其力”的办法,消除长期以来的这一边疆大患,同时也有阻碍俄国东扩的用意。需要指出的是,乾隆最初并没有打算将准噶尔归入版图之内,然而局势的演变出乎意料,阿睦尔撒纳反叛把所有计划都打乱了,及至平定叛乱,原有准部首领及部众已被诛戮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乾隆想分封都不可能了,他也只好放弃初衷,叹息着说:“此或上天将以全部卫拉特(指包括准噶尔在内的漠西蒙古)赐我国家耳!”
就在平准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当年,乾隆将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一带命名为“新疆”,寓意为“故土新归”。根据他的指示,清廷后来在伊犁设置了伊犁将军府,伊犁将军由皇帝直接任命,全面掌管新疆事务,另在部分地区引进了内地郡县制。
为了恢复新疆经济和就地解决驻军口粮,乾隆先后从内地迁去大批移民,与驻军一起进行屯田、屯牧。这一措施颇见成效,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屯田已达五十六万多亩,陕甘总督文绶前往视察,从巴里坤走到乌鲁木齐,一路都能看到地肥水饶、商贾云集的兴旺景象。
据文绶说,他在巡查中曾遇到过内地前来当佣工的老百姓,他们也反映新疆地广粮贱,佣工一个月可拿到一二两银的工钱,生活上绰绰有余。虽然文绶所述可能有些夸张,但新疆经济在战乱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准噶尔索布到了这种地步,想让经济不去恢复都是很难的,因为破坏的实在是太严重了,但凡做点儿什么都可以归属于经济重建的范畴。
另外清军对于当地百姓的残害,也因为环球集团的参预并没有演变得更加恶劣。虽然壮丁还是大部分都被杀死了,但环球集团还是在巴里坤附近买下了不少人口,尤其是那些妇女儿童,环球集团非常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生存的安置点。他们家会沿着蒙古移民的迁徙线路穿过哈萨克草原之后到达伊朗境内,然后从那里的港口出发前往世界各地的环球集团殖民地。
不过,即便海宁采取了这样那样的措施,也无法阻止清朝的凶残恶名在天山南北传播。这样一来一星期开始就不愿意沉浮于清朝的人,终于找到了借口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人的躁动不安也就成为了乾隆皇帝,仍然希望环球集团给予他们以军事支持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