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黄花梨木 (第2/2页)
许杨也不好多说什么了,这个大妈冥顽不灵,只是忍不住问道:“大妈,你家里这么多这种木料,都是从哪里来的啊?”
“这些破木头,有些是坏了的家具,有些是我小儿子从旧货站拉回来的,他在那儿上班,跟我说这样的木头多的是。不过你还真别说,当柴火还挺耐烧的,就是木质太硬,每次劈柴都劈得我手麻辣辣的疼。”
江严跟许杨都要听不下去了,嘴角忍不住抽抽。
这真的是把珍珠当沙子,把黄金当废铜,把佳木当朽木啊!不识海南黄花梨木珍贵,还嫌人家难劈!
要是再过二十年,她想起自己说的话,会不会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烧了这些海南黄花梨木,就是少了一个亿啊!
只有财大气粗的人,才敢这么烧钱的。
“大妈,你们以前住这么大的房子,家里人口应该不少吧?”许杨感觉不能再跟大妈聊木头的事情了,再聊下去她会吐血的,于是转移了话题,问起她的家庭情况。
“那可不呢!”赵大妈似乎有些骄傲,说道:“我家九口人呢!”
许杨能理解赵大妈的骄傲,那个年代流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子女多,似乎意味着福气多。
“也就是说,你有七个孩子?”许杨不敢相信地问道。
“那倒没有那么多。”赵大妈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大儿子生了个儿子,小儿子生了个女儿,我跟我老伴加上媳妇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不就有九口人了?”
好家伙!三代同堂,一家子满满当当,住在这宽敞明亮的四合院里,不知道有多热闹。
这时候的北京四合院还有着规制,也就是说,每个房子的面积差不多,基本都在11—12平米之间,每个人住的房子不会特别宽特别大。所以许杨想要像21世纪住的那样的大房是不可能的。但她也不需要那么大的卧房,相比空间,她更注重质量和氛围。
而这个四合院的构造布局就很得她心,房屋的朝向,采光问题,观景角度,里面的家具摆设,墙上的山水人物画也都可以,包括屋内的色调等等,都是比较符合她心目中理想家居的样子的。唯一的遗憾还是,没有马桶,看来还得她亲自来装马桶,不过这个问题不大,瑕不掩瑜。
“怎么会突然想要搬走呢?”许杨继续问。
“因为儿子女儿都在别处上班,在那里扎根了,他们不愿意回来,只能我跟我老伴过去呗。唉,这一生奔波劳累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不过好在生活在慢慢好起来了,换个地方也没事,反正住哪里不是住,只要家人在身边,哪里都是家。”赵大妈说。
许杨听着,却是有些心酸。
当初她到城里做生意,在城里买了房子,让许老头搬过去的时候,老人家也是不太愿意的。老一辈的人都对自己的老家特别有归属感,总觉得落叶归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希望自己老死在这里。
可是,因为她,父母亲好像总在迁就。从村里搬到城里,再过不久,还要从遥远的白云镇搬到遥远的北京,从此跟家乡隔了千山万水,会不会每天想起家乡的人和事,为此魂牵梦萦?
肯定会的吧。
可是她也没有办法,因为苏苏的病,离不开周儒,离不开北京。
哎。许杨忍不住叹气。
“姑娘,怎么了?你叹什么气呢?”赵大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