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入乡随俗 (第2/2页)
他是他见过的最有灵性的学生。
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看书乃是过目不忘。
做人却能不迂腐,更不会被常理牵绊。
他时常跟自己的连襟益州知府写信大赞他。
甚至说出他之所以在这普通的县学里做先生,恐怕为的就是等他。
对他的评价之高,让人震惊。
而玉氏这个出自国公府的世家千金,竟然也丝毫不嫌弃沈家亲眷的粗鄙,态度温和,含笑看着众人。
不过她不怎么说话。
只偶尔跟老于氏和赵氏说两句。
其他人知她是顾先生的妻子,又见她穿着打扮皆不同凡响,便也不敢多加亲近。
一顿酒席吃下来,虽然场中略有些许不和谐之处。
但总体也还是顺利的。
席上苏小七让果儿端出了甜品——银耳莲子羹。
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钱氏等人皆不懂,只知道好看好吃。
识货的玉氏却是微微挑了挑秀雅的眉头,拉住小七道:“小七,这是五鼎芝?”
“干娘说得没错。”苏小七应下。
上次在益州府杜家她才知道,原来银耳在这个时代唤作五鼎芝,是跟藕粉一样珍稀的好东西。
恰好她会种,她便在空间里用椴木试种了一下。
一天的时间还真让她得了十来斤。
当场晒干,拿出来的时候已经跟现代包装上架销售的银耳一般无二了。
想到今日是沈昀的大日子,便拿了一部分出来跟莲子熬煮,做银耳莲子羹招呼客人。
“啥子,啥子叫五鼎芝,听都莫得听过。”钱氏嘴快,捧在手心仔细地打量那亮如透明的五鼎芝。
顾先生开口了:“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这五鼎芝乃是上天的赏赐,也乃菌中之冠。”
在场众人,除了苏小七和顾先生夫妇三人以外,连同沈昀以前都不曾见过这东西。
此时听顾先生说起来,皆是一脸求知样。
不过他说得玄乎,并不是在坐的普通庄户人家能听懂的。
还是玉氏补了一句:“贡品,很贵,据说吃了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这话通俗易懂,大家明白了都暗赞是好东西。
再一品尝,大家的脸色各不一样。
有喜欢甜食的,觉得入口绵软有韧劲,配合着莲子的清香,很好喝。
但其他不喜欢吃甜食的却觉得这样的味道有些粘粘腻腻的,让人吃着怪不舒服的。
当然听闻见多识广的顾先生说这东西贵,便惹得那不喜欢吃的也都“咕嘟咕嘟”把一碗银耳莲子羹都吃完了。
只心里止不住地嘀咕,这些有钱人吃的东西也当真是奇怪,口味真不比他们家用面皮煮的疙瘩汤好喝半分。
单吃这五鼎芝,既不咸,又不甜,也没有香味;总之吃了它,等于没有吃什么东西一样。
不过大家都是要脸的人,对于这碗甜汤的真实想法自然没有什么人敢说出来,俱都喝了,亮出碗底以示喝完。
苏小七看得捂唇笑。
银耳这东西在现代可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
因为古田人革新了种植技术,后面产量大增,再加上生长周期短,只需四十天就能收获。
故而在现代银耳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
但在这里,却是物以稀为贵。
是个商机!
宴席还未散去,苏小七心里就盘算起另一门赚钱的生意来。
苏小七摆的这个宴席,菜品虽然不繁复,都是些家常菜。
但奈不住她餐后甜点的花样繁多。
除了银耳莲子羹以外,还有各色各样的西点。
都是出自沈小妹之手。
等到她归席,苏小七一番解释。
大家看着沈小妹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钱氏当即开口,说想让小妹带着她家小菊也学一学。
沈小妹下意识看向苏小七。
这事她做不了主。
苏小七却直接给拒了:“小妹也是在陈锦记学的,当时去的时候就签了保密文书。
未经东家允许,不能私自传授他人。
轻则丢掉饭碗,重则还要十倍赔偿。”
她能不计较钱氏先前欺压他们一家人的事,但并不代表就要向她示好。
无偿满足她的想法。
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