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hu.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十二回 为社稷委屈自己 忆往事感念史君

第十二回 为社稷委屈自己 忆往事感念史君 (第2/2页)

然而,元帝刘奭对嫡长子刘骜的厌恶之情,并没有因此消散,反而更加厉害。

此后不久,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中山哀王刘竟不幸去世。

中山王刘竟,是汉宣帝刘病已的第五子,元帝刘奭最小的弟弟。

元帝刘奭便下旨,派太子刘骜,代表父皇前去哀悼慰问中山哀王刘竟。

元帝刘奭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弟中山王刘竟,与中山王刘竟亲密无间,兄弟二人的感情非常深。

中山王刘竟,与自己的侄子刘骜的年纪相仿。从小,刘竟便和自己的侄儿刘骜一起长大,读书和玩乐,几乎都在一起。

中山王刘竟过早去世,元帝刘奭心里非常伤心难过,不忍看见小弟的灵柩。

刘奭便召自己的儿子刘骜进宫,准备派遣儿子刘骜,让他以太子身份,代表皇帝前去中山王府里,去吊唁自己的小叔父刘竟。

太子刘骜接到父皇的旨意以后,匆匆忙忙地走进宫里,去接受父皇旨意。

看到太子刘骜走进宫来,元帝心有所感,便联想到了自己的小弟弟中山王刘竟的音容笑貌,忍不住流下泪来,心中悲痛不已。

可是,刘骜面见父皇,听父皇讲到叔父刘竟生前的往事,表达哀悼之情时,表情却十分淡漠,面无哀戚之容,似乎对叔父刘竟的去世,一点也不伤心悲痛。

元帝刘奭大怒,心里对刘骜的冷漠表现很不满意。

看见儿子刘骜无心无肺,对叔父刘竟之死,没有一点哀痛悲伤的表情,元帝一下子便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

刘奭声色俱厉,愤然地责备儿子刘骜说道:

“骜儿啊,你至亲至爱的叔父中山王突然离世,你竟然毫不伤心,一店也不难过,父皇十分诧异。

安有一个人不慈仁,没有一点怜悯之情,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的呢?”

听到父皇严厉的责备,刘骜惶恐不安,无言以对,心里十分恐惧。

刘骜不发一言,只有默默地用有些桀骜不驯的眼神,瞪着自己的父皇,听着父皇发火。

元帝刘奭见自己的儿子刘骜,还是毫无反应,依然桀骜不驯不服气的样子,心里更加恼怒,生气地将儿子刘骜呵斥了下去道:

“你这个无情无义的逆子,你跟朕滚下殿去!朕哀伤太甚,不想见到你这个无情无义之子。”

刘骜见父皇发怒,惶恐不安,急忙行礼下殿,刘奭更加怒不可遏。

“史丹误朕!史丹误朕!史丹误朕!”

联想起前一段时间,自己对刘康的借题发挥,被史丹挡了回来,元帝火气难消。

“来人啊,把史丹这个混球,给朕叫进宫来!”

刘奭便下旨,把史丹召来,准备狠狠地斥责史丹一通,希望史丹改变自己的初衷。

10

史丹进宫之时,正好看见太子刘骜闷闷不乐地步行出宫,急忙拦住刘骜,询问刘骜原因。

刘骜不敢隐瞒,急忙向史丹一五一十地述说了被父皇责骂的前因后果。

史丹大吃一惊,急忙一边走,一边苦思对策。

史丹进宫以后,刘奭依然怒气冲冲,心情难以平息,对自己儿子的冷漠无情愤愤不已。

刘奭情绪激昂地向史丹讲述了斥责太子的经过,想利用这次机会,再次放出更立太子的信号,想看看史丹究竟还有什么话可说。

不想,史丹听后,却并不着急,只是急忙脱帽,向元帝请罪道歉说道:

“陛下啊:

太子殿下无罪,这都是臣的过错。陛下实在是错怪太子殿下了。

臣接受皇命,负责辅佐太子,定当竭尽忠诚,勤勤恳恳地尽职尽责,才算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臣常在宫中来往,十分清楚仁慈的陛下,对中山王殿下十分宠爱,太子殿下与中山王殿下的关系,也十分亲密,难舍难分。

中山王去世以后,陛下心里一直十分悲痛,伤心哀悼中山王殿下的不幸早逝。

太子殿下心里,也是哀痛万分,睡不安寝,食不甘味,悲伤难以言表。

太子殿下看见陛下对爱弟去世如此哀伤,心里十分担心,忧虑陛下一向身体不佳,这样哀伤下去,恐怕会影响陛下的身体。

于是,太子殿下向臣讲述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希望臣能够劝劝陛下,不要如此哀痛,伤了身体。

那时,臣也常常为陛下的龙体担心,担心陛下的贵体,会承担不了如此大的打击。

正好遇到陛下下旨,命令太子进宫去觐见陛下,讨论处理哀悼中山王殿下的事情。

臣那时正在太子宫里,见太子奉召进宫,恐怕会惹起陛下的忧伤。

臣便专门叮嘱太子说道,‘太子啊,陛下近些年,龙体欠佳,不要当着陛下的面,啼哭流泪,流露悲伤之情,以免让陛下再次伤感,影响陛下的身体。’

太子认为,臣所言有理,便答应了。

不想,臣的一番好心好意,却让太子受到了陛下无端的斥责,臣为此内心十分惭愧。

陛下啊,都是臣这个师傅,对太子教导无方,误导太子的结果啊!

这都是臣的过错,怎么能够埋怨太子殿下呢?臣罪该万死,请陛下赎罪!”

元帝最终相信了驸马都尉史丹天衣无缝的托辞,怒意稍解,对太子刘骜的不满愤怒,才稍稍化解,语气和缓地回应史丹道:

“驸马都尉大人,朕相信你对朕父子的忠诚,相信爱卿不会诓朕,也相信骜儿,不是冷酷无情的家伙。

既然如此,朕就原谅骜儿吧!”

史丹就是这样全心全意地辅导、扶助太子刘骜。他多次机智地运用计谋,说服元帝刘奭,终于让刘骜转危为安,保住了刘骜的太子之位。

皇后王政君听了这件事后,暗自庆幸,对史丹十分感激,常思报答。

11

到了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刘奭再次卧病在床,健康每况愈下,病情更加严重。

但元帝刘奭每次病重之时,都是最受宠爱的傅昭仪和定陶王刘康母子二人,伺候在元帝刘奭的左右。

皇后王政君、太子刘骜,冯昭仪等妃嫔,很少能够见到皇帝,侍奉汤药。

元帝刘奭对傅昭仪母子,在病中尽心尽力的侍奉十分感激,对傅昭仪母子的感情,更加深了一步。

一天,元帝刘奭的身体稍有好转,心事重重,便向尚书何训等亲近大臣,委婉地询问道:

“诸位爱卿,景帝当年,更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是否有先例可寻呢?

为什么景帝陛下多年,能够如此果断地做出决策,而没有后患呢?”

很显然,刘奭这次,又是在释放更立太子的强烈信号。

群臣听了,忧形于色。他们知道傅昭仪母子,就在幕帘之后,都不敢随便说话,只得诺诺连声,齐打马虎眼,回答道:

“陛下英明,臣等年老昏聩,糊涂无知。景帝陛下当年的旧事,臣等已经忘却了。”

史丹听后,忧心忡忡,也不敢直接表态,只好顺水推舟地回答道:

“陛下,诸位尚书大人言之有理。臣等忙于政事,颟顸糊涂,荒于研读史籍,已经忘记具体的细节了。

容臣等询问史官以后,再来详详细细地回复陛下,请陛下赎罪!”

元帝刘奭知道群臣的心思,自忖道:

“这些老奸巨猾,见风使舵的家伙,只知道明哲保身,耍滑头,是不敢公开得罪皇亲国戚罢了!”

元帝只得假装糊涂说道:

“既然如此,容诸君了解清楚此事的详情,以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后,我们君臣,再慎重地讨论此事。”

史丹长舒了一口气,告辞皇帝以后,急忙回家去,思考对策。

12

皇后王政君,及其兄王凤(时任卫尉、侍中)、太子刘骜等人,也都很快知道了这件事。

大家一时均忧惧不堪,不知所措。

面对这种危局,还是皇后王政君及其兄王凤,精明老练,开始商讨自救之策。

王政君的大哥卫尉、侍中王凤,足智多谋,向妹妹皇后王政君建言说道:

“皇后小妹,为兄知道,宫中众臣势利,见风使舵,没有谁有一点大公无私,维护正统的正义感。见傅昭仪母子受到陛下宠爱,他们无不乐意宣誓效忠。

文武大臣之中,唯有驸马都尉史大人,谏大夫孔光大人等大臣,不畏强暴,一向坚守礼法正义,倾向拥护太子。

我们不如转而向驸马都尉史大人,谏大夫孔光大人等贤良大臣,寻求支持,与史大人,孔大人结成同盟,共同保护太子安危。

史大人在陛下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忠心耿耿,亦臣、亦友、亦亲的心腹之臣,大受陛下信任。

而孔大人也一直以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仗义,成为士大夫领袖,深受陛下信任。

如此,方可躲过一劫。”

听了大哥王凤的意见,王政君认为十分恰当,赞同王凤意见道:

“大哥足智多谋,言之有理。由史大人,孔大人来保全太子,不但有足够的实力,而且名正言顺。

陛下本人,当初就曾亲自下诏,要求史大人担任骜儿师傅,护卫太子。

小妹相信,史大人,孔大人诸位大人,一定不会辜负我们。

就照大哥所言办理,麻烦大哥多多斡旋,辛苦大哥了。朕和骜儿的命运,就靠大哥和史大人,孔大人诸位大人了。”

皇后王政君,及其兄王凤等,计议已定,积极筹划,争取史丹,孔光等维护正统的文武大臣的支持。

后来,史丹,孔光等维护正统的文武大臣,的确没有辜负皇后王政君及其兄王凤的信任,为保住刘骜的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13

作为元帝刘奭最最亲密的心腹之臣,知道元帝病重的情况以后,侍中史丹自然有资格,代表文武大臣,皇亲国戚,常常进宫去探视皇帝刘奭的病情,侍奉汤药。

一次,元帝刘奭病情加重,喜欢清净。

刘奭下旨,宫中所有人回避,一人独寝休养,只留下史丹一人,在宫中侍候皇帝,陪皇帝聊天,给刘奭说笑话讲故事,闲谈解闷。

史丹瞅准了元帝刘奭一人独卧,傅昭仪母子,不在皇帝侍候的大好机会,径自来到元帝刘奭的病榻前,跪伏在卧榻之旁的青蒲席上,涕泣满面地向元帝进谏道:

“陛下:

臣有几句话语,哪怕至死,也要向陛下讲明。

臣心里十分清楚,皇太子以嫡长子的身份,而立为太子,已经十几年了。

天下臣民,无不归心。大家都把帝国中兴的心意,寄托在太子身上。

如今,臣在外面,听到很多流言蜚语,不敢不告诉陛下知道。

大臣百姓流言纷纷,传说陛下要废当今太子,改立定陶王为帝国的储君。

臣私下认为,这样做,大事不妙。果真如此,公卿大臣定然不会奉诏,官吏百姓将会离心,则社稷危矣!

臣愿先被陛下赐死,以免落下不能够尽忠的罪名,受到千古唾骂。”

元帝刘奭向来优柔寡断,在更立太子的问题上,实际上始终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史爱卿说话情切意哀,所言在理。

朕也清楚地明白,太子是朕的父皇的最爱,他不过是生性顽皮,正处于叛逆逆反的年纪,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废立太子之事,阻力很大。”

元帝便喟然长叹道:

“哎,爱卿啊,这件事,朕也是左右为难啊!

太子与定陶王,都是朕之爱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朕怎么能够不替他们兄弟考虑呢?

念皇后(王政君)为人谨慎,遵法循礼,太子又宽宏大量,肯定不会残害手足兄弟。

先帝(宣帝)又喜爱太子骜儿,朕岂能有违先帝的旨意于地下呢?

驸马都尉啊,你究竟是从哪里听说的这些话语呢?朕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谈论这些事啊!

爱卿啊,朕劳累了,你就不要再多说这件事了。

朕还没有昏聩糊涂,知道应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件事情。”

史丹顿首谢罪说道:“愚臣妄闻,罪该万死!请英明的陛下恕罪!”

元帝刘奭接着吃力地对史丹说道:

“驸马都尉不必如此!朕头脑还十分清醒,相信你对朕和太子的忠诚。

朕的病如今已经越来越严重,病入膏肓了,这回怕是真的好不了了。

骜儿已经长大成人,而康儿还年纪弱小。请你今后,用心去辅导太子,保护各位王子王孙,不要辜负了朕的重托,以免手足相残,葬送大汉江山社稷!”

就这样,太子刘骜的嗣君身份,最终才没有被父皇刘奭改变。

皇后王政君,也侥幸地度过了那次险关,依然做她的大汉皇后。

13

不久,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四十三岁的元帝刘奭病死,太子刘骜即位,这就是汉成帝,时年十八岁。

刘骜的母亲王政君,被儿子刘骜尊为皇太后,与王家兄弟子侄一道,开始掌控大汉朝廷的实权。

权力一旦到手,艰难处境一经改变,皇太后王政君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必要,像往日那样小心谨慎,低调谦卑了,该是快意恩仇的时候了。

好在王政君还算生性仁慈,没有像当初吕后对待戚夫人那样,对傅昭仪母子痛下杀手。

于是,昔日的情敌傅昭仪,冯昭仪等,终于先后被皇太后王政君,赶回了她们的儿子定陶王刘康,中山王刘兴等亲王的封国。

可是儿子刘骜,即位以后,却很不争气。皇太后王政君大失所望,心里始终畅快得意不起来。

儿子刘骜胸无大志不说,还一直沉溺酒色,贪图享乐,萎靡不振,不以国家大事为意。

皇太后王政君对自己的儿子刘骜也越发失望。

无可奈何之下,皇太后只得重用自己的王家兄弟,去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甚至亲手去插手朝廷事务,执掌大汉朝政。

到了如今,物换星移,鬼使神差,儿子刘骜突然盛年去世,新君刘欣匆匆即位。

而这新君刘欣,却正是当年的情敌-傅昭仪(傅佳慧)的嫡长孙刘欣,多年前与太子刘骜争夺太子之位的定陶王刘康的嫡长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