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hu.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四十二回 汉哀帝肆意妄为 汉朝廷大厦将倾

第四十二回 汉哀帝肆意妄为 汉朝廷大厦将倾 (第2/2页)

为什么陛下,只知道让权贵佞臣们的仆从、宾客,把醇酒当做白水,把大肉当做豆叶一般来挥霍,他们的奴仆侍从,都因而成了富翁,却不顾万千辛勤百姓的死活呢?这不是皇天的本意啊!

再说,汝昌侯傅商等人,对国家没有立下一丝一毫的功劳,却被皇帝封为侯爵,享受高官厚禄。

官爵,并不是陛下的私产。一个人的官爵,乃是天下共有,大家的官爵。

陛下选拔之人,根本就不配担任此官,而此官也不应加授给此人,却私下希望,上天能够高兴,民众能够心服口服,岂不困难呢?

臣私下以为,方阳侯孙宠、宜陵侯息夫躬等,诡辩的才能足以改变众人的观点,强悍能够独立于世。他们可谓奸人中的魁首,乱世惑众之徒里面,最为厉害的人物。

陛下应及时地罢黜、斥退这些奸佞,以疏通贤能上进之路。

朝廷里面,那些外戚和幼童,不懂儒学经术,而担任官职的,都应让他们立即辞职,去找老师学习儒术,懂得安抚百姓,治国兴邦的道理。

前大司马傅喜,公正无私,循规蹈矩,兢兢业业,竭尽忠诚,是外戚中的贤良之士,却受到奸佞的谗言陷害,最终被皇帝摒弃。

请陛下立即下旨,速速征召前大司马傅喜回到朝廷担任要职,使他得以发挥自己的优秀才干,领导外戚,辅佐皇帝,匡扶社稷。

臣以为,前大司空何武、前大司空师丹、前大司徒孔光、前左将军彭宣等贤良士大夫,儒学经术都学自名师,才干卓越,理政经验丰富,而官位都曾经高列三公,对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龚胜担任大司徒司直,郡国都能够慎重地向朝廷推荐人才。

以上这些贤良士大夫,都是朝廷的栋梁,陛下可对他们委以重任。

前些时,陛下因一点小事而不能容忍,就罢退了何武、师丹、彭宣、孔光等贤良士大夫,天下官吏百姓无不十分失望。

陛下对朝廷里面,那么多没有功劳德行的人,尚且能够容忍,难道就不能容忍像何武师丹、彭宣、孔光这些耿直能干的忠臣吗?

臣私下以为,治理天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心意,作为自己的心意,把天下人的仇敌,作为自己的仇敌。

不能光图自己的高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肆意妄为,违背一个圣明君王的宗旨。”

谏大夫鲍宣的措词,一针见血,发人深省,十分尖锐激烈,直刺当政者的隐秘心理。

刘欣耐住自己的性子,读完鲍宣的奏章,已经怒不可遏起来,欲用皇权强力,去压服鲍宣。

刘欣咆哮着,当着小黄门肉墩等侍从之面,大骂谏大夫鲍宣说道:

“鲍宣,你这个狂妄傲上的家伙!怎么竟敢在亲启密奏中,借口谈论国事,挑朕的不是呢?

你这个狂妄自大、侮慢君王的家伙!你知道当今,谁才是朝廷的主人,是谁在当家作主吗?

朕要让你这个侮慢君王的恶贼明白,什么才是皇帝的权威!”

刘欣对鲍宣的冒犯勃然大怒,准备找个借口,惩治谏大夫鲍宣。

但谏大夫鲍宣虽然职务不高,却是天下的名儒士大夫,名闻天下。

刘欣冷静下来,思来想去,心里最终还是有所顾忌,不想背负不能够纳谏的恶名。

刘欣最终忍住怒气,打起精神,以优待宽容、十分赞赏的神态,而暂时饶恕了谏大夫鲍宣。

谏大夫鲍宣,得以躲过一劫。

不仅是谏大夫鲍宣等贤良士大夫头脑清醒,十分明了汉朝廷的严峻现实。

就是汉朝廷普通的官吏百姓,心里也非常清楚,此时的大汉王朝,不仅是国内民不聊生、纷扰不息,边塞也是动荡不安、危机四伏。

恰在此时,驸马都尉董贤,前来报告刘欣道:

“陛下:

匈奴汗国前单于车牙若鞮单于之弟,现任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上书大汉朝廷,请求于本年年末,到京师长安,来朝见大汉天子。

三公不敢独自做主,聆听陛下旨意。”

刘欣得到报告,于是下旨道:

“驸马都尉爱卿:

请传朕的旨意,速召见大司马大人(丁明)、大司徒大人(王嘉)、御史大夫大人(贾延)等公卿大臣,前来白虎殿商议。”

君臣很快聚在里一起,开始商讨。大司徒王嘉首先发言,向皇帝提出意见道:

“陛下:

臣以为,这是大汉朝廷千载难逢的安抚匈奴汗国,安定边疆的大好机会。应该允许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前来朝见陛下。”

可是此时,刘欣一直久病不愈,正病魔缠身,身体欠佳,心里有更多的忌讳。

大司马丁明,驸马都尉董贤等大臣,与刘欣最为亲近,非常了解刘欣的心思。

驸马都尉董贤遂出面建议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此时陛下的龙体欠佳,朝廷的事务繁多,诸事纷扰,储备不足,朝拜的时机不利,恐怕不是匈奴汗国单于前来京师朝见皇帝陛下的最佳时机。”

占星师刘瑞,也正在宫中,参与议事,猜测出了刘欣的心思,见皇帝似乎心有所忌,遂乘机警告刘欣说道:

“陛下:

驸马都尉所言甚是。匈奴汗国单于现在居住在黄河的上游,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地理位置。

如果从单于从上游而下,气势咄咄逼人,恐怕将对君王有所不利,请君王详查之。

自黄龙、竟宁年间起,匈奴汗国单于每次到中原,朝见皇帝,中原王朝国内,都会发生一些大的变故,请陛下加倍警惕,加以防备。”

刘欣惕然警觉,认为确实如此,赞扬占星师刘瑞道:

“刘大人所言,言之有理。朕观察前代灾难之源,一直不得其解,原来祸从此出,多谢爱卿提醒。”

见大臣们意见不一,刘欣有些左右为难,就再次征询大司马丁明等三公九卿的意见道:

“诸位爱卿,你们对单于朝见,有何髙见呢?是否赞同单于,前来朝见皇帝呢?”

公卿们知道皇帝内心的忌讳,哪里敢触龙鳞,同意单于前来朝拜皇帝呢?

于是,大司马丁明、大司徒王嘉、御史大夫贾延等公卿大臣,遂开始商讨,得出一致意见。

大司马丁明遂出面,建议皇帝道:

“陛下:

正如驸马都尉所言,此时此刻,的确不宜邀请单于前来朝拜。

单于每朝见一次皇帝,朝廷都要白白地花费国库很多钱财去进行赏赐。

而如今国帑紧缺,入不敷出。陛下可以找个恰当的借口,暂且拒绝单于上京朝拜。”

刘欣正为朝廷的赋税严重减少,宫廷的开支越来越拮据而苦恼万分,认为大司马丁明、大司徒王嘉等大臣的意见有理,刘欣遂赞同道:

“诸君言之有理!朕当立即下旨,拒绝单于朝拜皇帝的请求。”

见大汉皇帝没有同意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到长安朝拜,匈奴汗国单于的使节栾提摩多,非常失望,遂准备立即向皇帝告辞,离开京师长安,回到自己的匈奴汗国,去向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回报出使的情形。

但匈奴汗国使节栾提摩多等,待在汉朝廷京师长安,还有些公事私事,需要料理。

所以,匈奴汗国使节栾提摩多等使臣,暂时停留在招待匈奴汗国使节的国宾馆里,并没有立即动身,返回自己的匈奴汗国。

黄门郎扬雄,是西蜀人,因为官微职小,并没有机会参与御前会议。

得知汉朝廷君臣,拒绝匈奴汗国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的例行朝拜决定以后,黄门郎扬雄大吃一惊,十分担心地对同僚说道:

“诸君:

驸马都尉和三公大人颟顸愚钝,谋划不当,差点误了汉朝廷军国大事,最终危害不轻!

朝廷打破历代惯例,为了节省一点钱财,拒绝匈奴汗国单于到京师朝拜,如此处置,实属非常不当。

如果因朝廷此举,而激怒匈奴汗国单于君臣,引起边患,所费何止这点呢?”

同僚的黄门郎非常赞同,一致赞同说道:

“扬大人高瞻远瞩,忧虑得很有道理,但愿汉朝廷君臣,能够引起重视。”

黄门郎扬雄对汉朝廷君臣的处置措施十分担心,遂上书规谏皇帝,向刘欣提出建议说道:

“陛下:

臣听说,儒家圣贤典籍《六经》中所说的治理国家之道,都十分推崇,在变乱还未形成之时,就把它消弭于无形之中。

军事上的取胜之术,推崇不通过战争的厮杀,就把敌人制服,此所谓不战而能屈人之兵。

以上二者,都是高明精妙的远大策略,也都是谋求大事之本。希望陛下不能不特别留意。

现在,臣听说,匈奴汗国单于上书皇帝陛下,请求寻找良辰吉日,上京朝见皇帝。

汉朝廷大臣颟顸短视,为了节省些微的钱财,不准许单于前来朝拜皇帝,而辞谢了单于的朝拜请求。

臣私下愚昧地认为,这样的决策非常不妥。大汉朝廷与匈奴汗国之间,可能因为这次朝拜事件,而种下嫌隙猜忌的种子,留下战争的祸根。

匈奴汗国,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三王对其无法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匈之间,产生嫌隙猜忌,发生战争的重要性,是至为明显的。

臣不敢追溯太远的历史,谨以秦朝以来的史实,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以秦始皇的强大,大将蒙恬的雄威,仍然不敢窥伺西河,而是修筑长城,作为边界。

等到汉王朝兴起之初,以高祖皇帝的威力和英明,三十万汉军,仍被匈奴汗国大军围困在平城。

当时,高祖皇帝手下,善于出奇计的谋士、筹划决策的谋臣非常多,最后之所以能够侥幸脱身的原因,世人无法知道,因而也无法言说。

又如吕后之时,匈奴汗国单于悖理傲慢,幸赖大臣们的灵活处置,将言辞谦卑的回信,送给匈奴汗国单于,才终于把危机化解。

到了孝文帝之时,匈奴汗国的军队大举侵犯汉朝廷北部边境,匈奴汗国的侦察骑兵,甚至深入雍城、甘泉等地,京师震骇。

朝廷派三位将军,率军驻扎在棘门、细柳、霸上,以防备匈奴汗国入侵,数月之后,大军才撤回。

孝武皇帝即位,设下马邑之谋,想引诱匈奴汗国主力深入,结果白白浪费钱财,劳顿军队。连一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更何况单于本人的面目呢!

此后,孝武皇帝深思国家存亡大计,规划安定万年的长远策略。

于是,朝廷动员数十万大军,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十余年,渡过西河,横穿大漠,攻破颜山,袭击匈奴汗国单于的王庭。

大军跑遍了匈奴汗国的国土,追逐奔逃的单于和匈奴的残兵败将,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到达瀚海,擒获匈奴汗国名王、贵族数百人之多。

自此之后,匈奴汗国震惊恐惧,越发迫切要求和亲。然而,匈奴汗国单于仍不肯向汉朝皇帝称臣。

再说这个道理,前世之人,难道乐于耗费无法计量的钱财,征发无罪的国民,到边塞狼烟以北,去追求一时的痛快吗?

那是由于,没有一次的辛劳,就得不到长久的安逸;不暂时花费钱财,就不能有永远的安宁。所谓一劳永逸是也。

因此,汉朝廷君臣才狠下心来,投入百万大军、摧之于饿虎之口,搬运国库的钱财,填平匈奴卢山的沟壑,而心里没有后悔。

到本始初年,匈奴汗国有凶暴不驯之心,企图劫掠乌孙王国,侵夺乌孙公主。

于是,朝廷派五员大将,率领十五万骑兵,去袭击攻打他们。

当时,我军很少有所斩获,仅仅是宣扬了我大汉朝廷的武威,表明我军势如万钧雷霆,行动如疾风罢了。

虽然空去空返,不失兵卒,但由于没有斩获,朝廷还是诛杀了两位将军。因为北方的匈奴汗国等蛮族不顺服,中原就不能高枕安卧。

及至元康、神爵年间,朝廷政治异常清明,社会风气十分良好,国强民富,皇恩广施。

而匈奴汗国正好发生内乱,五个单于起了内讧,争夺大单于之位。

日逐王和呼韩邪单于,率领本国的匈奴百姓,死心踏地归顺大汉朝廷,匍匐称臣。

然而,朝廷仍然对他们采取笼络政策,不打算把他们置于大汉的直接统治之下。

自此以后,匈奴汗国单于希望朝见皇帝的,朝廷一律不拒绝,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不想来朝见汉朝皇帝的匈奴汗国单于,大汉皇帝也不勉强他们朝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匈奴汗国等外族蛮夷,天性凶猛好怒,体魄魁梧健壮,凭借一身蛮力和盛气争斗。教化他们从善十分困难,而引导他们作恶抢劫,却十分容易。

他们性格倔强,难以屈服,与他们保持和平的状态,十分难得。

所以,他们未顺服时,朝廷劳师远攻,耗尽国力,伏尸沙场,血流成河,攻坚破城,打败敌人,是那样的艰难。

已经降服之后,朝廷就慰藉安抚,赠送他们礼物,接待他们的礼节隆重威严,是这样完备周详。

过去,汉军曾攻破大宛王国的都城,踏平乌桓部落的堡垒,袭击姑缯王的大营,扫荡荡姐的战场,砍断朝鲜的旌旗,拔取两越的旗帜。

历时短的战役,不过一个月,长的也不超过半年,就已在蛮夷王庭耕田种植,扫除原来的聚落设置郡县。犹如云被扫净,席被卷起一般,不给后世留下祸根。

唯独北方的匈奴汗国,却不能如此。他们才是我们中原王朝真正强硬的敌手,与东西南三方的敌人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前世对匈奴汗国甚为重视,现在也不能轻易地改变态度和国策,而对他们等闲视之。

而今,匈奴汗国单于归心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自己的王庭,到长安来朝见陛下。

这乃是前代遗留下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盛景。国家虽然为此要有所破费,也是不得不如此。

怎么能用‘匈奴从上游来,气势压人’这样的话,加以拒绝,推说让匈奴汗国单于以后再来,而不约定确切的日期,使匈奴汗国单于与大汉朝廷疏远,勾消往昔的恩德,而打开将来的裂痕呢?

如果匈奴汗国单于由于猜疑而生嫌隙,含恨在心,仗恃以前有和好之言,将借着上述那些话,把怨恨不满归于汉王朝,趁势断绝与汉王朝的关系,最终放弃臣服之心。

那时,朝廷威慑不住他,劝谕不了他,怎能不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呢?

眼明的人,能够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够听到无声的音晌。

假如真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

否则,一旦产生嫌隙之后,虽然智者辛苦地策划于内,善辩者出使奔忙于外,还是不如嫌隙没有发生的时候,采取应对措施为好。

况且,从前开拓西域,制服车师,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岂是为了防备康居王国、乌孙王国能越过白龙堆沙漠,进犯我西部边境呢?

乃是为了扼制匈奴汗国而设计的长远大计。

一百年艰苦奋斗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却要在一天之内破坏掉;花费十分费用而取得的胜利成果,却因爱惜一分财富,而令其全部付之东流。

臣私下里,为国家感到不安和困惑。

望陛下在尚未发生变乱,尚未爆发战争时,稍加留意,以遏止边疆战祸的萌生!”

扬雄高瞻远瞩,十分诚恳地向刘欣进谏说道。

扬雄的奏章呈上,刘欣顿然醒悟,如梦初醒地对驸马都尉董贤说道:

“董卿,哎呀,大事不好!要不是黄门郎扬大人及时提醒,朕差点酿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激怒匈奴汗国单于,带来边患!朕此时补救,还算不迟!”

驸马都尉董贤见扬雄的建议非常恰当,当即赞颂道:

“陛下深谋远虑,令人钦佩,臣思考不周,不够周延。陛下的决定,非常妥当,臣没有异议。”

听了董贤的意见,刘欣决心已定。

于是,刘欣下旨,召回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的使者栾提摩多,更换致单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的国书,表示允许单于栾提知前来长安,朝见皇帝。

随后,刘欣专门下旨,赏赐了黄门郎扬雄丝帛五十匹,黄金十斤,以表彰扬雄进尽忠言,弥补朝政缺失的精神。

不想,那一年年末,匈奴汗国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正筹备礼物,准备动身上京之时,突然生了一场重病,无法前往京师长安,朝见汉皇帝。

于是,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又派匈奴使节到大汉朝廷说明理由,请求将朝见皇帝的时间,推迟一些日子。

刘欣正求之不得,十分爽快地同意了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的延迟朝见请求。

大汉朝廷,在黄门郎扬雄的建议下,才终于化解了一场可能在边塞出现的重大危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