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一心向学游京师 依依不舍离亲人 (第2/2页)
没有足够的旅费、财力上的支持,是万万满足不了刘秀,到长安太学,几年的学习生活费用的。
别的不说,就是为刘秀上京求学,买马一项,就不是刘家,想买就能够买得起的。
不仅如此,母亲樊娴都,还必须要为自己的小儿子刘秀,考虑到更多的实际问题。
比如,小儿子刘秀及侍从仆人的旅途开销,以及今后几年,刘秀主仆,在太学的生活费用等诸多问题。
大哥刘縯、潘氏夫妻,二哥刘仲,母亲樊娴都,小妹伯姬,全家主仆,上下人等,为筹备刘秀上京求学,所需的费用,走亲求友,东挪西借,着实愁眉不展地,张罗了好些日子,全家才终于走出了,筹备学费的困境。
这时候,平日里仗义疏财,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大哥刘縯,也都有些后悔起来,当着刘舯、刘秀两兄弟之面,自责道:
“老二、老三啊:
要是我平日里,不是这样故作豪奢,花钱如流水,真正该用钱的时候,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窘境呢?
一文小钱,就难倒了我们这些男子汉。如果将来,要办大事,那该如何筹措准备呢?”
刘仲、刘秀,见大哥刘縯,醒悟自责,大感欣慰。刘秀急忙出言,安慰大哥刘縯说道:
“伯升大哥:
你也不用如此自责啊!
造成家里的窘困,也不是大哥你,一个人的责任啊!最主要的,还是朝廷,剥夺了我们的封土和租赋收入的缘故。
车到山前必有路,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啊!这点小钱,着急什么呢?
何况,我也知道,家里现在的境况,不会在京师常安花天酒地,浪费钱财的。”
见三弟刘秀并未埋怨责备自己,刘縯的自责愧疚心情,稍稍好了一些。
一天,当刘家全家人,当然也包括刘縯、刘舯、刘秀三兄弟,都在为筹备刘秀的学费、旅费,而愁眉苦眼,忧虑犯愁的时候,奴仆刘安,突然进来,向主人报告道:
“大少爷、二少爷、三少爷,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韩氏家族的二少爷韩寒,也要到长安太学,去求学了。
三少爷啊,如果你和韩家二少爷两个人,结伴而行,就可以彼此有一个照应了。”
“太好了!”突然听到韩氏家族的二少爷韩寒,也打算和刘秀、邓禹一道,上京游学,大家顿时高兴起来。
刘秀的二姐哥邓晨,所在的邓氏家族,虽然也是汉王朝著名的官宦士大夫人家,很多邓氏家族子弟,曾经在汉王朝,担任过二千石以上的高官。
但邓氏家族,跟前朝刘氏皇族宗室子弟,并没有太多太密切,容易遭到新王朝君臣猜忌的关系。
所以,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新野县的名门望族邓氏家族,并没有受到新王朝,太多太大的打压。
因此,邓晨、邓奉叔侄,以及邓禹所在的邓氏家族,依然是新野县一个十分有名的士大夫家族。
所以,邓氏家族的生活,还算富裕优裕,邓禹上京求学的费用,也不用太过担心。
可是,韩氏家族,也同舂陵侯刘氏家族一样,开始败落,韩家的家境,也非常拮据。韩家二少爷韩寒,上京游学的费用,也很不容易筹措。
于是,刘秀与韩寒,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刘秀便主动请刘安,邀请韩寒前来,一道商讨,二人进京的事宜。
既然买马不容易实现,而上京需要携带,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又根本离不开脚力。
于是,刘秀、韩寒两人,悄悄一合计,决定他们两家,合伙出钱,去买头驴子,来做脚力,帮助驮运两人以及奴仆,进京所需的书籍、衣物、干粮等日常生活用品。
驴子虽然比不上马儿,健壮快捷,但驴性温驯,也很有耐力,足以满足需要。
最最主要的是,驴子的价格,跟马儿比起来,便宜很多很多,价格简直有天壤之别。
驴子算得上是价廉物美,物尽其用,可以为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两家人,节省大笔的费用。
刘秀、韩寒两人,商讨协商好买驴的事情以后,立即各自回去,向自己的家人汇报。
刘秀高高兴兴地进屋,去拜见母亲,把自己与韩寒,合伙买驴的决定,告诉了母亲。
母亲樊娴都,虽然觉得买驴上京,有些伤面子,但如今家庭拮据,走投无路,也无暇多想了。
母亲的愁眉,终于舒展了一些。
就这样,刘秀上京求学的所有问题,终于十分完满地解决了。愁眉苦眼了多日的家人,终于云开雾散,脸上布满了笑意。
选择好出门的良辰吉日以后,刘秀急忙前去,与韩寒、邓禹一道,约定上京求学的时间和地点。
这样的话,三人一同进京,人多放心,路途上也彼此,有个相互照应。
10
临行之时,母亲樊娴都,大哥刘縯、潘氏夫妻,二哥刘舯,这才发觉,上京的三人之中,刘秀的年纪,还算是最大的。
韩寒、邓禹两人,都还是两个,没有怎么成年,没有怎么出门,只有十多岁不懂事的小孩子。
母亲樊娴都见状,不禁再次担心、忧虑起来,急忙与长子刘縯商议道:
“伯升啊:
小三子他们三人,上京游学,为娘心里,很不放心,有些忧心忡忡啊!
如今,天下天灾人祸不断,并不太平,盗贼四起,杀人截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在兵荒马乱的乱世中,小三子他们几个小孩子,孤身上京求学,旅途之上,是很危险很危险的啊!
要是小三子,出了什么事情,为娘该怎么办呢?我该如何,向小三子的爹爹交代呢?”
母亲樊娴都,很清楚上京旅途的危险,越想,母亲樊娴都,越有些不放心起来。
见娘亲焦虑不安,刘縯十分担心,急忙安慰娘亲道:
“是啊,娘啊!你说得很对!小三子他们三个小孩子上京,的确不行,令人很不放心啊!
娘啊,不如这样吧!
现在,家里的田地少了,农活也不多,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能够应付过去。
孩儿看,还是把刘安派去,侍候保护小三子他们几人,更加放心一些。
刘安与小三子打小,就最贴心,一定能够,照顾好他们三人的生活的!”
“好啊,伯升!还是你这个当大哥的,关心爱护你的弟弟小三子,就这么办吧!”
母亲樊娴都,最后终于决定,安排家庭里的壮劳力奴仆刘安,前去陪同小少爷刘秀,前往京师太学,以便照顾小少爷的安全和饮食起居。
11
就这样,刘秀、刘安主仆,和邓禹约定好汇合的时间、地点以后,就和自己的乡亲韩寒一道,驾着凑钱买好的驴车,一起出行了。
那一天,刘秀主仆与韩寒几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各自的亲人,风尘仆仆地向长安城驶去。
刘安驾着的那辆,破旧的驴车里,驮着刘秀与韩寒两人的书籍简牍,以及三人的换洗衣物,被褥,旅途所需的干粮,饮水等等物品,拉了慢慢一驴车。
临走之时,还不知道刘秀心里,有什么奇特想法,居然还带上了好几只鸽子同行,刘安、韩寒,都有些迷惑不解。
12
天凤二年(公元15年)的年底,刘秀与自己的同邑好友韩寒,新野神童邓禹,终于顺利地抵达了京师常安。
来到京师常安,已经二十一岁的刘秀,才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在心里暗叹,自己的孤陋寡闻,如同井底之蛙一般。
初到京师常安之时,刘秀、邓禹、韩寒三人,根本就不认识几个人。
寂寞孤寂,愁绪难解,长时间地纠缠着刘秀、邓禹、韩寒几人,刘秀、刘安主仆,一时之间,很不适应。
刘秀的心里,常常有些忐忑不安,有些茫然失措,甚至有些自贱自卑。
刘秀常常带着些,忧伤与思念,呆坐在太学宿舍外,朝着家乡南阳郡的方向,默默远望,静静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