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得良友如虎添翼 析大局邓禹定计 (第2/2页)
邓禹突然一本正经、充满景仰地对刘秀说道。
“仲华老弟:
你如此向往期望,实在是高看我刘秀了。可能我刘秀,会让老弟你,大失所望了。
不瞒仲华老弟,如今,我虽然位列大司马之位,不过是一个虚名,实际上是并没有多少实权。
我无将无兵,近乎孤家寡人。随从侍卫的僚属卫士,不过二百来人,亲近信任的贤明士大夫,不过二三十人而已。
而且,我还受到陛下和绿林豪杰的猜忌,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前在颍川郡招募的豪杰勇士,贤明士大夫,见我刘秀命途多舛,也纷纷离我而去。
我巡行河北,也不过是为了,躲避奸佞小人的陷害,自保避祸的措施而已,最终能够,有什么大的作为呢?何谈什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呢?
恐怕你跟着我刘秀,会令小弟你失望,耽误仲华老弟,你的美好前程了。
仲华老弟啊,你还是另找高就,选择明主吧!你我相知多年,刘秀怎么能够,害你一辈子呢?
刘秀坦诚告你,不可跟我一同招祸,同归于尽,贻误终身,委屈了老弟的济世大才。”
刘秀十分真诚,推心置腹地劝说邓禹道。
听了刘秀的肺腑之言,邓禹内心,十分感激。两人默默注视,心有灵犀。
过了一会,邓禹对刘秀说道:
“司马主公啊:
你的好意,仲华心里,非常明白。仲华一直自诩,眼光独到,有些知人之明。
仲华其实早就已经清楚,司马主公,胸怀大志,满腹韬略,并非浪得虚名的泛泛之辈。
早年,司马主公就气度非凡,胸襟开阔,崭露头角,扬名天下,就已经折服了我。
如今,司马主公你,也不用因一时的磨难和挫折,就如此悲观失意,灰心丧气,所谓事在人为是也!
仲华窃以为,国家是治是乱,依靠天时地利,也靠人谋,并非仅靠赫赫威势、家族贵胄的宠爱就行。如果仅仅依靠,赫赫威势就行,秦王朝、新莽怎么可能覆灭?
治理国家,当以顺应民心,公平公正为上。国家是治是乱,归根结底,还是财富的创造,利益分配的导向,以及财富分配,如何公平公正均衡适当的问题,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也。
所谓革新,兴利除弊,也不过是进行一些,财富利益的重新分配调整而已。
财富利益的分配调整,大体平衡公正,能够大致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准则,则国家大治。
否则,强者强取豪夺,弱者弱肉强食,分配不公,贫富过度悬殊,人心失衡不平,纵是圣贤下凡,尧舜降临人间,要想达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也难以为继。
主公以天下为公,处事公正,恢复汉治,兴利除弊,废除新莽苛政,分配土地,释放奴婢,爱惜百姓,休养生息,处处为天下百姓着想,怎么会担心,人心不附,财力物力不聚,没有建功立业、开创新兴局面的机会呢?”
听了邓禹对自己所讲的一席道理,刘秀顿然大悟,耳目一新,很受启迪。
“哈!哈!哈!仲华啊,你的看法,发人深省,让人茅塞顿开,如梦初醒。
我们兄弟,几年不见,我刘秀私下一直以为,见识、智慧和才干,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仲华老弟你。
想不到如今,我刘秀还是自愧不如,甘拜下风。”刘秀谦逊地笑了笑,谦逊坦诚地赞赏邓禹说道。
“司马主公,低调谦虚罢了!
在下的看法,实际上并无什么新意,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领悟而已!
唉,可叹我们大汉王朝的几代末世君王,那个篡位的王莽,和当今的更始帝圣上、绿林豪杰,却都不明白,这些显而易见、浅显易懂的道理。
致使天下动荡,干戈不息,生灵涂炭,四海不宁,令人遗憾叹息啊!”
邓禹长叹一声,有些失落地对刘秀说道。
“哎呀,仲华兄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我和仲华兄弟,真是相见恨晚啊!
仲华兄弟,你还有什么话语,有什么真知灼见,要指教教诲我刘秀的,请兄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刘秀一定洗耳恭听,倾心接受!”
刘秀内心一震,酒意一扫而空,十分真诚严肃地请求邓禹说道。
“主公不要心急。
不瞒司马主公,我邓禹当初,求官心切,也曾经与新室国师刘歆、大司空王邑,本朝定国上公、成国上公兄弟、大司马朱鲔、大司空陈牧,大汉丞相司直李松、赵萌、申屠健等前朝、本朝达官贵人,私下研讨,交流过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无奈话不投机,最终是对牛弹琴。他们之中,居然没有谁,能够体会或者说愿意领会,小弟的意见,认为小弟之言,不过是迂腐书生的纸上谈兵而已。
如今,在下与司马主公的三言两语,司马主公,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真谛,让在下有了,高山知音的感觉。如同当初张良,遇见高祖皇帝时的情形。
司马主公,小弟如今,已经吃定你了,愿意与司马主公你,同生共死,生死相随,共谋富贵。
司马主公,你还能够,逃到哪里去呢?”
邓禹心情震动,感触颇深地对刘秀说道。刘秀听了,心里更加感动。
“唉,仲华啊,我们是多年的同窗兄弟了,我就实话实说,再对你强调一次吧!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我刘秀,也许根本就不能够,达到你的要求和期许。
仲华老弟,你投靠我刘秀,也许应该是走错了。你对我刘秀的希望和期许,也实在是太大了。恐怕最终,会让你大失所望了。
我已经跟老弟说过,我的真实处境。
我虽然对外声称,是大汉王朝的大司马,是代表皇帝,抚巡北方郡县。
实际上,我其实不过是一个代理大司马而已。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借以自保避祸罢了。
虽然我刘秀,名义上已经拥有了一个,代理大司马的名号,实际上是无职无权,也没有军队将士拥戴。
我身边跟随的,就是这几十个亲近信任的僚属士大夫,一百余护卫的将士而已。
面对四海混乱,群雄割据,百姓荼毒,各自为政的严酷现实,我这个大司马,是无人无钱,无兵无将,无根无基,无人拥戴支持,自保自顾尚且不暇。纵然壮志万丈,雄心勃勃,又能够成得了什么大的气候呢?”
刘秀的脸色,突然阴霾了,突然心事重重,有些灰心丧气地对邓禹说道。
“司马主公:
你太过悲观了。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瞒司马主公,邓禹看中的,不仅仅是司马主公的才华品行,还有司马主公身边辅佐跟随的贤良士大夫。
邓禹看重的,还有司马主公麾下的这个强有力的团体。
以邓禹看来,司马主公身边的这些部将僚属士大夫,护军朱祐、主簿冯异、贼曹掾铫期、功曹令史王霸、门下史祭遵、安集掾、期门(扈从护卫)马成、中坚将军杜茂、主簿坚镡、偏将军臧宫、偏将军傅俊、掾史冯孝、丁綝、吕晏、苗萌、叔寿、段建、左隆、冯勤等豪杰士大夫,无一不是,萧何、张良、韩信一类的英雄豪杰,将相之才,下之者,也有千石级别官吏的才干,绝非等闲之辈。
司马主公的辅弼已成,羽翼渐渐丰满,只不过司马主公,潜龙在渊,缺少一个龙飞九天的有利时机罢了!
成功者自有成功的秘诀。哪里是那些,仅仅依靠祖辈、父辈的荫庇,或者凭借一时的机遇和好运气,侥幸得以成功的凡夫俗子,所能够体会到的呢?
当初,高祖皇帝,在王公大臣、七国贵族后裔们眼里,也不过是一个被他们鄙视看轻的小小亭长。最终,高祖皇帝,却成就了大汉的千秋伟业,流芳百世。
大司马阁下如今的起点,比起高皇帝当年创业,可要算是好多了啊!
司马主公大人,为什么你要,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看轻自己的才干呢?”
邓禹信心满满地安慰刘秀道。刘秀听了,很受鼓舞,对邓禹说道:
“那么仲华,你能够给我讲讲,我大汉王朝,之所以最终没落,以及王莽最终破败衰落的根本原因吗?
当初,我大汉王朝,是国运昌隆,国富民安,天下无人能及;王莽当年,也曾经是我和伯升大哥心中的偶像,他承继大汉的产业,睿意革新改制,雄心勃勃。起初,新莽王朝,也是万民拥戴,欣欣向荣,充满勃勃生机啊!
哪想,不经意之间,只不过数十年时间,形势就突然逆转,人心突然变异。
大汉末代诸帝,以及新莽皇帝,都成为了千夫所指,万人唾骂,众叛亲离,民变风起,最终土崩瓦解。将一个大好的帝国,弄得四分五裂,血流成河,百姓流离。
短短几十年的光景,中原就发生如此巨变。
不仅仅是王莽,追悔不及,死不瞑目,就是我刘秀,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大汉的覆灭,新莽的衰落,而深深哀婉,叹息。”
刘秀思索良久,突然问邓禹道。
“主公啊,人之常情,都是以自利自爱,为之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何况权力利益,常常会迷惑人的心智呢?
那些身据高位者,差不多一个个,都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贪天之功为己有,妄自尊大,常常会犯下,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毛病。
他们总是以为,一遭权利在手,一切就都在自家的掌控之中,自己的权力地位,那就固若金汤,无人能够撼动了。
他们看不见,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或者对危机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消极应对,以为灾难和失败,绝不会在自己的身上降临。
他们罔顾小民的利益和呼声,对他们的怨怒与痛苦,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他们一意孤行,置若罔闻,肆意妄为,荼毒生灵,掠夺百姓的财富,无度地压榨和剥削他们。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民不堪命,矛盾迅速激化,终于酿成巨变灾难的发生。
据在下的研究,从夏商周以来,一直到如今,莫不如此,概莫能外。
主公既然很有兴趣,请让我,从过去的往事开始,为主公一一道之!”
见刘秀虚心求教,邓禹越发来了兴趣。他喝了一口白水,润润自己的喉咙,对着刘秀,侃侃而谈了起来。
“哈!哈!哈!哈!”刘秀爽朗地大笑起来,“仲华老弟,你是过于高抬了我刘秀啊!我并没有醉啊!
刚才,我都是和你仲华兄弟,开玩笑的啊!请仲华兄弟,你千万不要介意!
来啊,刘安哥,请你替我和仲华老弟,收下残余酒食,收拾好床铺。
今夜,我要和仲华老弟,并榻歇息,通宵夜谈!我要好好听听,仲华老弟,畅谈往事!”
刘秀吩咐刘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