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回 光武帝厚封功臣 耿直臣直言谏止 (第2/2页)
正因为如此,臣请求陛下,收回封爵的成命。这样做,也可以为急需休养生息的国家,减少一些耗费。”
刘秀见了,很是感动,赞扬阴乡侯阴识道:
“阴乡侯大哥果然贤明,不愧伯升大哥当年的期许。
朕接受阁下,辞让封土的建议,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之时,再加倍对阴乡侯大哥,进行赏赐。”
受封诸侯,看见皇亲国戚阴识等,主动辞让自己的封土,皆惭愧不已,也都纷纷效仿,表示谦让,希望减少封邑。
刘秀下旨,一律不许。
一天,刘秀再次召集功臣宿将,商讨有关分封诸侯封土的诸多具体事宜。
刘秀的态度,十分真诚,非常坦率地要求功臣宿将们道:
“诸位爱卿:
我们君臣同心,其利断金。希望诸位功臣,坦诚布公地品评,自己立下的功劳,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最乐意的受封之地。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朕将会尽量满足你们的心愿,让你们得偿心愿。”
一听刘秀坦率真诚的话语,人的自私本性,自然显露。很多功臣宿将,都指定一些地方富庶、人口众多的县份,希望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得到这些封地。
只有骠骑将军景丹,低调谦逊,不肯接受厚封,坚决辞让自己的丰厚封土说道:
“陛下:
臣深知,自己的功劳很小,而赏赐很厚,心里愧不敢当。臣请求辞去,受封自己家乡栎阳县的这块封地,请陛下另外任选一个,稍稍贫瘠一些的地方,封赐微臣,臣就心满意足了。”
前在颍川郡就追随太常偏将军刘秀,一直对刘秀忠心耿耿,现任河南郡郡守的颍川郡士大夫丁綝,则要求刘秀道:
“陛下:
臣很有自知之明,知道与诸将相比,自己的功劳太过微小,不值得一提。
臣请求陛下,让臣能够到自己的家乡,做一个小小的乡村亭侯,就于愿已足了。”
刘秀见骠骑将军景丹、河南郡郡守丁綝,高风亮节,低调谦逊,意愿与众不同,大为惊异赞赏,于是对骠骑将军景丹说道:
“骠骑将军大人:
你是不是嫌弃栎阳这块地方呢?栎阳人多富裕,土地肥沃,关东数县封邑,还赶不是栎阳县万户的封土,而栎阳又是你的故乡呢!
人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请将军慎重考虑,不要谢绝朕的好意。”
骠骑将军景丹,向刘秀表示感谢,十分坦诚地对刘秀说道:
“多谢陛下的皇恩浩荡!
臣并不是嫌弃,自己的家乡栎阳不好,而是臣自度自己的功劳和贡献,深感受之有愧。说实话,臣的功劳和贡献,不足以享受,这样丰厚肥沃的封地赏赐。
既然陛下,如此大方,臣就爽快地接受,陛下的分封了。多谢陛下的皇恩浩荡。”
丁綝的弟弟丁松,询问河南郡郡守丁綝说道:
“大哥啊,别人贪得无厌,皆求一等侯爵县侯和丰厚的封土。而大哥你,为什么只取一个乡侯亭侯呢?”
刘秀也对河南郡郡守丁綝的辞让,感到非常诧异,接着丁松的话语,也急忙亲切地询问丁綝原因道:
“是啊,郡守大人,你弟弟丁松,问得非常在理。请问爱卿,你弃大选小,弃好选弱,这样选择,究竟是何道理呢?”
丁綝急忙回答刘秀道:
“陛下:
昔孙叔敖受封,必求土地坚硬贫瘠之地。臣非常仰慕,孙叔敖的高洁德行,佩服他的远见和英明。
臣的能力小,而建立的功劳又少,蒙陛下的恩赐,如果能够侥幸地封上一个二等侯爵乡侯,臣早就已经是心满意足,感激涕零了,哪里还敢有什么奢望呢?
臣的功劳、贡献就是这样微薄,陛下的厚重赏赐,早就超过了臣的成绩和贡献,臣还有什么地方,不满意的呢?”
刘秀尊重河南郡郡守丁綝的低调谦逊,当众赞扬丁綝的高洁品行说道:
“效法贤良,必有好报。朕就封你,为新安乡侯,成就你的美好德行。”
君臣心里,都十分满意和高兴。
当时,大汉朝廷的封爵事宜,皆由郎中魏郡(河北省临漳县)人冯勤等人,全权主持负责。
郎中冯勤等,认真地考察功臣宿将们的功劳大小,立功的先后,以及采邑的远近,采邑土壤的好坏、人口多少等等,仔细考量,处理得很是恰当,十分公平公正。
功臣宿将们,全够心悦诚服,没有一个人对郎中冯勤等人的判定,产生异议。
刘秀对郎中冯勤,大为欣赏,赞扬冯勤主持的封爵成绩说道:
“郎中大人:
考校功绩,分封赏赐,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才干和品行,是否公正无私,是否一心为国,一碗水端平。
郎中的官职,虽然不大,阁下却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坚守原则,不徇私情,实属不易。
冯勤啊,你真是一位非常称职的优秀官吏,朕把你放在郎中的位置上,实在是委屈了你的品行和才干啊!
来人啊,传朕旨意,着即提升郎中冯勤,到尚书处任职,总管尚书处杂事。”
尚书处,是汉朝廷的中枢机关。主要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奏章等,以备皇帝咨询,与当今的内阁十分相似,接近权力中枢,与皇帝很是亲近。
按照任职尚书处的惯例,以前都是尚书郎出缺以后,由尚书令史等官员,去升迁递补。
如今,为了提高尚书处的威信和权力,刘秀开始选拔任用,从地方郡国里推荐出来的“孝廉”等人,来担任尚书这个接近皇帝,十分重要的要职。
刘秀增加尚书处的威信和权力,就是加强皇帝的权威,分割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等三公大臣的权力,防止三公大臣,擅权专政,作威作福,避免大司马王莽当年篡位的悲剧发生。
自此,洛阳汉朝廷任用封赏官吏的制度,基本建立。君臣和谐,同心协力,汉朝廷的国家治理,政令实施,一切顺利,逐步走上了正轨。
刘秀越发信心百倍,处理政事,更加得心应手。复兴大汉的措施和战略,也实施得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