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宽严相济谋中兴 度田不顺君忧虑 (第2/2页)
圣通似乎永远也不懂得,男人们的心理,以及欲擒故纵的道理,总是喜欢用自己特立独行的爱,去伤害自己挚爱的夫君和自己深爱的孩子。
有时,刘秀忙于朝廷大事,很晚才能拖着疲累的身体,回到后宫里,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港湾,就是妻子和亲人,亲切的问候和关心。
可是作为妻子的圣通,却常常不知道自己夫君的心理需要,无视自己夫君的感受。
回到后宫里之后,刘秀却听不见妻子圣通一丝的关切和问候,更多的,是圣通难堪的语言盘问、抱怨和难看的面色。
统一战事结束以后,贵人阴丽华,也回到了东都洛阳,可陪伴刘秀的机会,却是越来越少了。
有时,多一点时间与自己的夫君刘秀相处,丽华也要时时担心和顾及,皇后圣通的脸色和嫉恨。
皇后圣通与贵人丽华相处的距离近了,矛盾冲突也日渐明显公开。尤其是她们,都深爱着同样的一个难以割舍的男人。
虽然贵人丽华温婉柔弱,处处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也不能完全打消皇后圣通潜藏在心里的嫉恨。
刘秀被夹在两个深爱他的女人中间,始终力求保持中立公正的态度。
然而感情的天平,却总是会不自觉地向一边倾斜,让刘秀不能自已。
有时,刘秀宁愿让他的儿子刘强、刘阳陪伴自己,呆在朝中处理国家大事,而不愿回到内宫里,与妻子们相处。
因为刘秀很有些害怕,回到后宫,听见皇后圣通的冷言冷语,害怕见到圣通的那双质问的眼睛。
刘秀越是这样,圣通的愤怒和怨恨也越盛,刘秀更加心情郁郁,不得快乐。
这时候,刘秀就会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去到丽华的宫里。看见丽华,刘秀的心情就会好了许多。
见皇帝到来,丽华也同样会很是高兴。
丽华会急忙关切地询问刘秀为什么忧心生气,刘秀的心中充满暖意。
刘秀还常常会迫不及待地把心中的苦闷,一五一十地向丽华倾诉。
这一天,刘秀又躲着皇后圣通,来到了丽华的贵人宫里。见到夫君进来,贵人丽华急忙关切地询问刘秀道:
“陛下啊:
什么事又惹陛下你生气了啊?
看陛下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的样子,一定又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困扰陛下了吧?
是文武大臣,还是圣通妹妹,又惹陛下生气了啊?
陛下啊,你乃男子汉大丈夫,何必为女人们的小事情,扰乱了心情,急坏了龙体,影响国家大事的处理呢?”
“是啊!朕不知道为什么,圣通皇后现在是越来越小气了!她总是说,朕在与宫女们,妃子们厮混。
朕是那些荒淫糊涂的君王吗?朕哪里有那样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啊!
最近朝廷上发生的事情,件件都令朕闹心。说实话,朕为国家大事都愁怀了,朕哪里还有心思,还有精力,去想那些事情,去与女人们厮混啊!
朕有时在想,朕还不如一个农人,那样逍遥自在,活得潇洒自如,轻松自在呢!
不知为什么,这段时间,朕总是觉得,自己处理国事,总有些缺乏冷静。缺乏耐心。也许是朕,已经年老了吧!
文武百官的一点小小的过失,如果赶在朕的气头上,也会惹得朕暴跳如雷,变得罪不可赦啊!
朕的烦恼和忧虑,就在这里!丽华啊,你能够理解,朕的烦恼忧虑心情吗?
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朕无缘无故,就火冒三丈,下旨把大司徒(宰相韩歆)大人,给免职了啊!
不瞒丽华说,想起这事的前因后果,整个经过,朕的心里,一直到现在,都还是非常非常生气。
怪只怪司徒大人这个人,性情太过耿直了啊!他说话又不讲一点技巧,喜欢直来直去的,没有一点隐晦和忌讳。
他太不知道,照顾朕的面子了啊!
朕知道自己,其实虚荣心很重,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喜欢人,说话文雅,委婉含蓄。
虽然朕自以为自己,一向很是大度,纳谏如流。但有时,朕的的确确,也会很专断,喜欢放纵自己的性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那段时间,朕的心情,本来就不太好。
当时,朕听了司徒大人的意见,脸色已经很不好看了,但司徒大人依然故我,自说自的,没有照顾到,朕的心情和切身感受,朕就更加生气恼怒了。
司徒大人指天指地,恳切刚烈地一口肯定,天下将会发生重大的饥馑。
司徒大人上奏之时,完全没有把朕这个大汉皇帝,放在眼里的意思,朕很是难堪和恼怒啊!
朕愤怒冲顶,怒火冲天,于是暴跳如雷地下旨,将司徒大人逐回自己的故里。
朕后来越想越气,愤怒久久都没有消失,心里更加愤愤不平,怒火中烧。朕越想越气,又派使节,给司徒大人送去诏书,激烈责备司徒大人。
没有想到,大司徒父子,性格都是那样的刚烈。司徒大人,居然父子俩,一同自杀了。
朕为韩歆他们父子俩自杀身亡这件事,心里一直悔恨自责不已,内疚不安。
朕知道,司徒大人,一向拥有美好的名声,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罪过,却被朕逼死,一定会有人,人心不服。
朕不知这件事,究竟应该如何处置最为妥善呢?
如今,朕一想起这些事情,心里就会非常的自责、恼怒和后悔,非常的气闷。
可是,朕回到圣通那里之时,本来是想得到,圣通皇后的一些安慰的。
然而,圣通却常常给朕脸色,照样给朕使小性子。朕也因此,更加烦恼不堪,恼怒万分了。”
刘秀气鼓鼓地向丽华述说道。
“陛下啊:
臣妾早就知道,陛下是在为国事烦恼啊!可惜臣妾,却不能帮助陛下什么。
臣妾只是希望陛下,能够放宽自己的心思,不要再为做错的事情,而耿耿于怀,保重自己的身体才是。
谁人没有过错呢?
为今之计,臣妾私下以为,陛下您还是尽量安顿好,大司徒父子两人的后事为好,在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不如这样吧,陛下马上下旨,追赠大司徒父子金钱粮食以及祭奠的礼仪,并用完整的礼仪,去祭奠安葬大司徒父子,不以大司徒父子,死于非命,而贬降朝廷的礼数。
如此,则可以弥补一些,陛下心中的遗憾和悔恨。陛下,您以为这样处置如何呢?”
丽华小心翼翼地建议刘秀道。
“丽华言之极当!也只有如此了!
丽华啊,朕多么希望,你是一个男人啊!如此的话,你就可以展示,你的智慧和才能了。
说不定,你还可以当上朕的大司马、大将军呢,也免得别人非议,妇女干政!”
刘秀夸奖贵人丽华道。
“陛下太夸奖臣妾了!臣妾一介小女子,久居深闺,没有见过世面,能够有什么才能哦!
臣妾这些看法,这还不是经常跟随侍奉英明的陛下,耳濡目染的结果啊!”
丽华依然带着那种,曾经使刘秀魂牵梦萦的笑容,淡淡地自己的夫君刘秀说道。
10
大司徒韩歆,字翁君,也是南阳郡人,并且是南阳郡当地的著名士大夫,很有学问才干。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四起。刘縯、刘秀诸兄弟,也在自己的家族所在地舂陵白水起兵,并与绿林三部英雄豪杰,结成联盟,一道反莽。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掌控汉军主力部队的绿林三部诸将,摒弃贤明正直的大司徒刘縯,而拥立刘縯同舂陵侯家族的堂弟,汉远属宗室子弟刘玄为帝,建立了玄汉朝廷。
韩歆(xīn)作为南阳郡赫赫有名的著名士大夫,也受到了更始帝的重用。更始帝刘玄下旨,任命韩歆,为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太守,镇守一方。
不久,河内郡韩歆的同乡,归降大司徒刘縯的原新莽棘阳代理县宰岑彭,也被更始帝下旨,任命为颖川郡太守。
但此时,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已经被舂陵侯宗室子弟刘茂所占据。
岑彭不能到颍川郡治所,上任颖川郡太守,就只好跑到河内郡,去投奔自己的同乡好友韩歆。
河内郡太守韩歆,将颖川郡太守岑彭,收留在河内郡,两人同守河内郡。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大司马刘秀,率领忠于自己的大军,在击败邯郸赵汉皇帝刘子舆以后,又在射犬(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一带,击败了众多的流民军队伍。
大司马刘秀的实力大增,已经有对玄汉王朝,有取而代之的心愿,遂乘势进入河内郡,收取了河内郡各属县。
河内郡太守韩歆得报,准备闭门坚守郡城,以抗拒大司马刘秀,但自身军力不足。
颖川郡太守岑彭,因曾被刘秀的大哥大司徒刘演所救,曾经在大司徒刘縯部下效过力,比较了解刘縯、刘秀诸兄弟,所以极力劝说韩歆,归附大司马刘秀。
可是,韩歆依然决心,效忠西京长安的更始帝,断然拒绝了颍川郡太守岑彭的劝说。
不久,刘秀率领主力大军,进逼郡城怀县。河内郡太守韩歆,见刘秀兵强马壮,知道无力抵御去,遂开城,归降了刘秀。
然而,当得知河内郡太守韩歆,曾想带兵,抵抗自己的军队时,刘秀勃然大怒,令人将韩歆,捆绑起来,按在门外鼓下,准备斩首示众。
幸得颍川郡太守岑彭等人的竭力求情,称说韩歆是南阳名士,才干卓越,可以为刘秀效力。
刘秀这才下令,赦免了韩歆,给予韩歆重用,让韩歆到前将军邓禹的部下,去做军师将军。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君大首领三老樊崇等,率领赤眉大军主力,大举西进长安。
为了争夺长安的控制权,更始二年(公元24年)十二月,刘秀任命邓禹,为前将军,率军二万余人,出师西征长安。韩歆作为前将军邓禹的军师,也随军西征。
邓禹的西征军,一路西进,直抵安邑(今山西夏县),更始帝刘玄,急令王匡、成丹、刘均等将领带兵,救援安邑。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五日,邓禹的西征军与玄汉军,双方在安邑城下,展开了一场大战,前将军邓禹失利。
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歆和诸将,见己军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前将军邓禹不从,坚持出战反击玄汉军队,最终大破敌军,平定了河东郡。
占据河东郡之后,前将军邓禹、军师韩歆,率军继续西进,最终在西京长安附近,与赤眉军展开大战,邓禹的西征军,又被赤眉军击败。
建武三年(公元27年)闰正月,前将军邓禹,战败以后,只身率领二十四骑,逃回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军师韩歆就在其中。
前将军邓禹,西征失利之后,韩歆回到东都洛阳任职,继续随刘秀征战,立下许多功劳,被封为扶阳侯,并先后被任命为,尚书令、沛郡太守等重要职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司徒侯霸去世。
刘秀下旨,把沛郡太守韩歆,从沛郡(治所是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境内)调到京城洛阳,让韩歆代替侯霸,担任大司徒。
韩歆为人直率坦诚,喜欢有话直说,没有一点隐讳。刘秀常常感到有些难堪,久而久之,再也难以容忍。
有一次朝会,在读到隗嚣、公孙述从前的来信之后,刘秀情不自禁地对着群臣,感叹惋惜道:
“哎呀,诸君啊,隗嚣、公孙述这两人,死得实在是有些可惜了啊!其实,此二人,也很有才干啊!”
韩歆应声答道:
“陛下,不然啊!
照陛下这么认为,亡国之君,都是十分有才的了!夏桀和商纣王,也是很有才干的啊!”
刘秀见韩歆当庭出言讽刺,唱对台戏,心里大为不满,马上变脸,勃然大怒道:
“司徒大人,你的言词,实在有些太过激了。这只是朕一时的感慨,肺腑之言罢了,你何必上纲上线,指桑骂槐呢?”
韩歆见刘秀发怒,不敢再说话。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正月,汉朝廷举行朝会,商讨国家大事。
朝会上,司徒韩歆讲到各地官员反应的地方受灾情况,心里十分担心和不安,害怕皇帝,没有引起重视,于是指天画地,好心好意,言辞有些急切地提醒刘秀说道:
“陛下:
近些年来,灾害频繁,气候不好,恐怕朝廷要遇到庄稼歉收,流民遍地的情况。请陛下严密警惕,不要掉以轻心。到时候,在仓促应对,恐怕有有些来不及了。”
刘秀不以为然,反驳司徒韩歆的意见说道:
“司徒大人:
你说话议事,不要这样危言耸听好不好呢?每年地方上有些自然灾害,都是一件稀松平常、很自然的事情,哪里有你所说的那样严重的情况呢?”
为了这件事,君臣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越发加深,刘秀对大司徒韩歆的直言无忌,更加不满了。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正月二十三日,刘秀正式颁诏,命令将免去韩歆的大司徒的职位,并遣送韩歆父子,一道回乡。
即便已经如此一反常态地处理了韩歆父子,刘秀回想君臣很久的积怨,心里还是觉得,很不解气。
司隶校尉鲍永,曾经一再为大司徒韩歆求情,刘秀一直没有答应,反而认为他们两人,是朋比为奸。
于是,刘秀又下了一道,措辞更加激烈的责备诏书,派使者去追上大司徒韩歆父子,交给了他们父子。
按照汉法的惯例,对于有罪贬谪的大臣,如果是在贬谪路上,被皇帝的诏书再次责问,实际上就是,逼其自杀谢罪。
在路上接到刘秀的责问诏书以后,韩歆与他的儿子韩婴父子两人,当即伏剑自杀,以死谢罪。
大司徒韩歆,是儒家大儒,著名士大夫,一向名气很大,只因同情百姓灾难,说话直言无忌,而触怒刘秀,以致无辜身亡。
文武大臣,都十分同情大司徒韩歆、韩婴父子,对刘秀的贬谪处罚,不以为是。
见众怒难犯,听了妻子阴丽华等人的劝说以后,刘秀也感到深深的愧悔。
为了表示自己的遗憾悔恨,刘秀下诏,追赐韩家金钱、粮食等,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礼,安葬了韩歆,并对大司徒韩歆、韩婴父子的家属,予以安慰抚恤,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11
大司徒韩歆,素习经学,是经学大师。韩歆钻研的学术,属于古文经学的范畴,还不是主流。
在西汉时代,虽然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行,但古文经学,难当大雅之堂。
汉王朝专门为今文经学,设立了学官博士,而古文经学,却还未取得,设立学官博士的殊荣。
就是在刘秀中兴汉室之后,兴办太学,下旨设立《五经》博士,博士共十四人,也全都是今文经学家。
时任尚书令的韩歆,认为汉朝廷歧视古文经学,不太合理。
于是,尚书令韩歆,向刘秀提议,设立《费氏易》、《左氏春秋》等古文经学博士。而《费氏易》、《左氏春秋》等,就属于古文经学系统研究的范畴。
刘秀下诏,请群臣商议,尚书令韩歆的建议。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正月,刘秀在宫中云台,大会有学问的公卿、大夫、博士等,亲自主持了这场讨论。
讨论的两方,一方以尚书令韩歆、太中大夫许淑,作为代表,赞成立《费氏易》、《左氏春秋》为太学《五经》博士。
另一方,则是反对的一方,以博士范升,作为代表。
双方针锋相对,一直争执不下,一直到日中时分,辩论才不得不停止。
后经研究《左氏春秋》的大学问家陈元,再次上书皇帝建议,刘秀才最终决定,设立古文经学《左氏春秋》的博士。
所以,尚书令韩歆,因为率先向刘秀提出,建议汉朝廷设立《费氏易》、《左氏春秋》等古文经学博士,而为古文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2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正月底,刘秀下旨,任命汝南郡太守欧阳歙,回朝担任大司徒,接替自杀身亡的大司徒韩歆的职务,主持汉朝廷政事。
新任大司徒欧阳歙,字正思,乐安郡千乘县(今山东高青东北)人。
早先,欧阳歙因为人廉洁,谦恭礼让,而闻名天下,靠祖传“伏生尚书”的学习研究,而任朝廷的博士。
新莽王朝时,欧阳歙曾经担任,长社县县宰,后投奔更始帝刘玄,被更始帝改任为原武县县令。
刘秀称帝之后,看中原武县县令欧阳歙的忠诚、才干、学问和功绩,遂提升欧阳歙担任河南尹,受封鄱阳侯,后又迁升欧阳歙,为汝南郡太守。
欧阳歙在汝南郡担任太守,共九年时间。他照顾豪族大姓,任用贤才,治理郡县,在士大夫里,名声卓著,人人称颂他,很有政绩,广有人望。
刘秀听信豪族大姓,士大夫们的称颂,也认为欧阳歙,学识渊博,才干卓越,很有见识威望,于是遂下旨,任命欧阳歙,为大司徒。
不想,三公罢黜、任命的烦恼,才刚刚结束,刘秀又有了新的烦恼。
13
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养精蓄锐后,此时汉朝廷北方边塞的匈奴汗国,又恢复了不少元气。
匈奴汗国君臣,一直不认可汉朝廷的复兴,再次开始大举出兵,骚扰汉朝廷边塞,烧杀抢掠,掠夺边塞军民财富。
匈奴汗国军队,对汉朝廷的边境郡县,侵略掳掠的次数越来越多,情况日益严重。
汉朝廷君臣见到匈奴汗国军队不断侵扰北方边塞郡县,边民民不聊生,十分担心。
其时,汉朝廷正在加紧实施,休养生息,复员士兵的计划,汉朝廷御边的兵员,严重减少,根本就无力抵抗,匈奴汗国军队的大举入侵。
汉朝廷君臣,对匈奴汗国咄咄逼人的气势无力应对,遂决定,暂时对匈奴汗国,采取守势。
刘秀接受大臣的建议,运用退避忍让的战略,下旨放弃,边塞郡县的城池,下令沿边各州郡的军民,尽力后撤。
建武十五年(公元35年)二月,刘秀下旨,任命大司马吴汉,担任主将,率领扬武将军马成等将领,带领汉朝廷军队,把雁门郡,代郡,上谷郡等三郡的官员和居民,约六万人,强迫迁移到居庸关(北京昌平县),常山关(即飞狐关,河北唐县西北)以东,远离匈奴汗国军队的侵扰。
然而,匈奴汗国单于栾提舆,并不善罢罢休,反而得寸进尺,命令匈奴汗国东部军区的军队,继续追击,退却避让的汉朝廷边塞州郡军民。
匈奴汗国大军跟踪追击,继续进入汉朝廷边塞州郡侵扰。边塞军民,越发苦不堪言。
匈奴汗国大军,在边塞不断的袭扰和入侵,使中原汉朝廷,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汉朝廷君臣忧心不止。
刘秀知道汉朝廷国力虚弱,无力反击。
刘秀只好下令,尽力增加边塞各要塞的守卫部队,采取守势,使各个据点的将士人马,多达数千人,以防止匈奴汗国军队,对内地郡县的大举入侵。
14
当初,有司大臣请封诸皇子爵位,刘秀拒绝道:
“如今天下初定,应该以天下为公,不宜私肥,封诸皇子爵位,以免朕受到,公孙子阳一般的非议。”
刘秀一直不允许。
如今,眼见儿子们已经逐渐长大成人,公卿大臣固请连年,而匈奴汗国,入侵边塞郡县,需要皇子们帮助,镇抚地方,拱卫朝廷,刘秀这才答应,命令分封诸皇子爵位。
建武十五年(公元35年)四月十一日,刘秀下旨,封自己的二儿子刘辅,为右翊公,三儿子刘英,为楚公,四儿子刘阳,为东海公,五儿子刘康,为济南公,六儿子刘苍,为东平公,七儿子刘延,为淮阳公,八儿子刘荆,为山阳公,九儿子刘衡,为临淮公,第十子刘焉,为左翊公,第十一子刘京,为琅邪公。
同一天,刘秀思量酬庸固始侯李通诸兄弟,首倡聚义之功,乃封李通的小儿子李雄,为邵陵侯。
固始侯李通的小儿子李雄,乃刘秀的嫡亲小妹,宁平公主刘伯姬所亲生。
建武十五年(公元35年)四月十七日,刘秀感念大哥刘縯、二哥刘仲的创业之功,追封自己的大哥前司徒刘縯,为齐武公,二哥刘仲,为鲁哀公。
15
奖励功臣勋旧,分封诸侯虽然十分顺利,但到了如今,新的问题,又重新出现。
分封的功臣、宗室、皇子,越来越多,而朝廷直接管理的郡县,也就越来越少。
朝廷的赋税等收入,也相应急剧减少,国库、内库,有了一种捉襟见肘之感。
加之朝廷的土地改革,进行得很不顺利,更加加剧了汉朝廷财力的窘困,严重影响了新兴的大汉帝国的稳定。
刘秀见此,忧心忡忡,担心不已,于是与汉朝廷大臣一道,商议破解应对之策。
为了恢复经济,休养生息,平定边患,稳定社稷,汉朝廷君臣发誓,一定要想方设法,破除各种阻力,着力解决好复员将士和无地少地农民、流民、释放奴婢的土地问题,安抚天下人心,振兴大汉经济,稳定复兴的社稷。
还好,汉朝廷君臣同心,理政大臣,也感到了问题的急迫和重要,既定的度田等国策,得以继续实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