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迷案》上部《柏子山计划》第98章 彻底昭雪 (第2/2页)
王新明和曹大有握手。宋名接话:“得九说过你,你在“柏国农场”就是劳模。”
曹大有脸红道:“当年我不懂事,老和得九打架!”
宋名笑笑说:“不怨你,他假装积极,好惹事。”
于秋叶继续介绍:“这是俺儿子,也是陈得索的儿子。他叫曹苇,是陈得索逃荒到淤泥河罗成村和俺一道留下的爱情结晶。”
王新明、宋名、杨抗利、龙根、单虎都吃惊好奇地盯住曹苇。曹苇害羞得不敢看大家......
于秋叶续道:“这个是我和大有的女儿,叫曹枝。”
宋名满脸堆笑:“好好,龙凤呈祥!”
杨抗利不经于秋叶简介,就主动握曹大有、于秋叶的手:“欢迎你们!”
接下来召开于伟中和陈国清的迁坟立碑追悼会。孔庙小学红瓦房教室后面10米外,围观的人一层又一层。
王新明、宋名、杨括、张立、杨抗利、艾灵、陈得索、于秋叶、曹苇等人身佩白花。
陈得索找准父亲陈国清墓穴,用柳木棍画一个圈,而后照圆心把柳木棍插入土中。赵志德和另一位老师抬着供桌放到柳木棍旁。于秋叶捧着于伟中的遗像,曹苇捧着陈国清的遗像并排摆放到供桌上。
追悼会由华西县民政局局长李为民主持,****杨括致悼词。
杨括语速缓慢而声音沉重道:“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今天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于伟中同志和陈国清同志。
“于伟中同志出生在东北松花江畔的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亲人被日本人杀光,中学毕业随东北军入关。西安事变后,被派华西县孔庙镇教书,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期间,认识华西最早抗日游击队的组织和领导者。1938年春,孔庙镇小学解散,他率陈国清、艾灵、杨秀峰等精英少年辗转到汉镇、渝都后,在渝都中学任教。1949年4月,他和陈国清等同志参与领导渝都中学师生反饥饿、反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被捕入狱。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军警对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志士进行疯狂大屠杀,看守班长杨庆典是华西人,受到罗广斌、徐晓和于伟中的感召,把白公馆剩下的19人放出来。解放后,于伟中同志随军回华西,于1951——1966年,先后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文教局局长。1968年,随华西高中知青到到华西“柏国农场”开荒治理芦苇滩,1969年春,积劳病故,终年59岁。于伟中同志遵守纪律,对组织忠诚。在特殊环境中,牢记‘狱中八条’,告诫同志对上级不能过于迷信,时刻警惕在工作中犯脱离实际,主观误判或以权谋私、堕落腐化等错误。事实证明,于伟中同志的一生是无私无畏、担当大义、光明正大、前瞻正确的一生。
接着杨括又追悼陈国清:“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另一位陈国清同志,少年就读孔庙小学,抗日战争时期随于伟中老师就读渝都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4月,他与于伟中等同志参与渝都中学师生开展反饥饿、反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四一二’运动而被捕入狱。1949年11月,和于伟中一道被杨庆典从渝都白公馆放出。1950年春,回孔庙小学任教;1951年春,被怀疑是‘柏子山计划’案中的潜伏‘特务’而遭受毒打,又被陈青岩报私仇借机毒死,终年27岁。陈国清学生时期,思想进步,积极抗战。参加教育工作后,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倡导民主和自由。解放后回乡任教,治学严谨,品格端正。陈国清同志英年早逝,是教育史上的损失和不幸。他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朗朗乾坤,天理昭昭。事实证明,于伟中、陈国清两位同志不是叛徒,也不是特务,而是经得起考验的革命同志!上报民政部批准,追认于伟中、陈国清同志为革命烈士。虽有些迟晚,但仍不失我党有错必纠的英明伟大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彰显。我们要痛定思痛,秉承先烈遗志,铭记‘狱中八条’,严谨工作作风,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完成新的‘柏子山经济特区建设计划’,告慰于伟中、陈国清同志的英灵!”
主持人李为民扫视一下大家,宣布:“下面我们以沉痛的心情向于伟中、陈国清同志默哀。”
艾灵、陈得索、于秋叶抽泣……
李为民又宣布:“默毕。我们再以崇敬的心情向二位烈士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李为民最后宣布:“鸣炮奏哀乐!”
于秋叶抱着于伟中遗像,曹苇抱着陈国清遗像,陈得索搀扶艾灵随众人在凄婉的乐声中缓缓离开会场……
陈得索搀扶艾灵走在孔庙小学中心路上,华西县文教局长张立拦住艾灵母子,把一沓钱交给陈得索:“这是补发你父亲20个月的工资和家庭成员的遗属补助。”
陈得索拒接:“组织的心意我们领了。归学校使用吧!”
张立说:“这是政策规定,你家的财产,学校无权使用。”
陈得索只得收下,向王新明、张立等领导鞠躬致谢。王新明、宋名带头鼓掌......
这时于秋叶也追上来,同着众人打开皮包,掏出几捆百元大额面钞和两个存折——
众人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