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点评 (第2/2页)
韦辉狡黠的一笑,
“但是啊,咱们陈先生不但智计无双,其人对于老子一脉的辩证之法的掌握,乃是当世翘楚。因此,这篇三字经,要把这一句,放在最开始。
这也是大儒康成先生,愿意为如此蒙学作注释的原因。
如果以善恶为阴阳两面,那混元便如天地未开、阴阳不分,便如婴儿,生而为人,不知礼教,自然不分善恶。
这里面,又引用了老子之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
台下也已成年的一众各职业都有的混杂之人,都听的入了迷,相应的,除了将三字经中原文记了下来,更理解了其深刻含义,顺便将郑玄注释的文字,认了个遍……
陈故听到了禀报之后,将韦辉的名字,写在了自己案头。
这是个人才。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解的浅显易懂又含义深刻,是个做博士的料子。
一众成年人便如此渡过了夜学时间,直到掌灯时分,才意犹未尽的回到家中。
书籍都是人手一套,供人温习,足够了。
这些人自己读了书了,下一代的孩子的学业,一定更为顺畅。
教会父亲一人,事实上便等于给其家孩子启蒙了。
长此以往,未来蒙学的学生们的素质,一定会提升一层!
“老师,这陈孝远……也不知是胡闹还是别有图谋,竟然开办成人的什么‘扫盲’……自古以来,哪里有这样的事迹?!”
经学院中,郑玄听着弟子的唠叨,不由一笑。
“陈孝远绝不是一般人才。某观他读书,重史而轻经。
传闻其曾劝谏刘玄德,有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这种以古照今的虚心,便不是寻常人可有的。”
郑玄笑着,又轻声说道:
“至于‘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事迹’之语,却也正是某最欣赏的一点。
扫盲、扫盲,扫除文盲。何为盲?有眼不能识字,是曰盲。
放眼天下,识字读书之人,又有几分?!只怕一分都不到。
因此,百姓才不明事理,容易为邪祟所趁。
前番的黄巾,便是一例。”
话音到此,郑玄亦是满脸严肃:
“愚民、愚民,百姓愚昧,上位者说什么便是什么,有理也说不清,这也是天下贪腐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陈孝远原本成立书院,某虽然支持,但也认为,只凭一座书院,只怕未必能在有生之年达到他陈孝远的目的。
但如今看来,也许用不了多久,或者十年、二十年,天下百姓大多识字,人人知礼的盛况,便有可能实现!
此志,不下于扶保天子,安定大好河山!
甚至,犹有过之!
此举才是真正的开民智!”
郑玄放下了笔,端正的抻了抻衣衫:
“既然某有生之年能遇到这样的盛事,实乃邀天之幸,岂敢不披肝沥胆以助之!”
郑玄的弟子们同时躬身,口中道:
“愿随老师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