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大地是圆的 (第2/2页)
一个小吏答道:“回殿下,那是观星镜。”
“观星镜?”
“是,这观星镜是我们监正去年找将作监做的,可费了不少功夫!”
“哦,是这样。”前几天赵维碰到公孙诲,听他提过一嘴,公孙诲向赵维抱怨,自从赵维要他们做单筒望远镜之后,将作监就一直没个停歇,钦天监也来找他做镜子,大小不一,大的两尺直径,小的两寸不到,而且不要铜镜要银镜,不要平的,专门要打成凹面的,但是凹面的要求又苛刻,也不知是做甚么用?去年花了整整两个月才给他磨好……看来自己前脚离开临安,钦天监后脚就来订制反射式望远镜了,这望远镜和赵维当初要的透镜式单筒镜完全不同,设计肯定少不了天机院主持,可天机院却没有一个人跟他禀报过!
得亏是钦天监保密意识向来很强,否则技术泄密不是开玩笑的。赵维从不担心火炮会不会泄密的问题,即使蒙古人拿到了图纸,没有足够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也是白给,可望远镜就不一样了,这种反射式望远镜,几块凹面的铜镜就可以做出来,加工没什么难度,只是一个思路的问题而已。
其实这也不奇怪,钦天监和天机院来往不少,天机院在编撰《三谈集注》的时候,对光学内容老早就翻译好了,这陈天兴的眼光还真独到,脑子还挺活泛!只是令赵维吃惊的是,陈天兴只借助一台望远镜,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解析了月相的形成原因,这表示他需要一步步突破“天圆地方”的固有思维,首先把地面、太阳和月球都当做球体来考虑,其次还要认识到月球的光来自于太阳,然后要正确意识到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得突破多少难关和阻碍?难道,这就是他的心病所在?
下午时分,一位少监来报,说监正已经醒过来了,赵维立刻过去,陈天兴半躺在榻上,虽是醒转过来,仍然面容枯槁、双目无神,赵维与他寒暄了几句,他却对此前的事情闭口不提。临了,赵维起身:“既然监正什么都不想说,那本宫先行告辞了,改日有空,再来探望!”
“伤病在身,请殿下恕臣难以起身相送!”
“你躺着吧……”赵维走了几步,忽然站定,回头再看向陈天兴,脸上带着十分真诚的微笑:“陈监正,你相信咱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的吗?”
“啊?”陈天兴被赵维这突然一问问蒙了,等他回过神来,赵维已经走远。
……
当晚,赵维回到东宫,立刻吩咐紫兰准备纸、炭笔、尺规,然后将所有人请出了书房,独自一人拿出了很久没用过的手机,打开百科大全,找其中关于天文学基础的内容,从日常现象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和演算。首先论证了大地是个球这个最基础的事实,再根据赵维看到的陈天兴画的第一张图(那是钦天监派人分别在鄂州府、广州、临安等地,挑选同一天正午时分测量的结果):地球上取不同位置的两个点,立起同样长度的竹竿,比较同一时刻在地面的影子长度差异,引用《三谈集注》中光学的一章“太阳光是平行光”这一结论,得出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地点的太阳光照角度,结合记录两地距离,通过三角函数即可大概推算出地球的半径!赵维记得很清楚,地球是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椭球形,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好几十千米,一般来说,地球平均半径取值是6371千米,考虑到测量数据经纬度上的误差,赵维根据钦天监测量的数据计算的结果是,地球半径6000千米到6500千米之间。
之后,同样还是依据陈天兴长期观察的结果,得出地球围绕太阳作周期性绕转的结论,并且绕转一圈正好需要一年的时间!地球上昼夜更替则是因为地球自转所致,自转速度一圈一天!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圈是28天多,基本等于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也就对应了陈天兴得出的月相图结论。
赵维还不满足于此,接下来才是大招!
既然大地是个巨大的圆球,那么如何解释人们踩在球上不往下掉,这就是个难点,也是陈天兴尚未解决的问题。天机院研究力和速度的时候,通过实际测量发现,不同重量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地时间总是一样的,打破了人们以往认为的重的物体下落速度快的概念,那些下落缓慢的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而已,由此正式确定了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赵维此时直接大胆假设,地球上的所有物体,包括人在内,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随时指向球心,所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所谓的“下方”,都是地球球心的方向,而不是绝对的“下”,因为地球引力的作用,所有物体天然都有指向球心的重力,所以住在地球“下方”的人才不会“往下掉”。大家都受到同一个地球的吸引力,所以重力的大小直接与自身质量成正比,这个比值就是重力加速度,根据天机院的测量结果,重力加速度基本等于10米每二次方秒。
他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把陈天兴的观测结果和假设总算连城一整块了,第二天一早,就吩咐史昂,把这一堆图纸亲手交给陈天兴,但愿这些东西能够引起他的兴趣,激发他继续研究下去的动力,说不定,陈天兴能成为中国的伽利略……不!有赵维在,他的成就比伽利略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