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要自己做衣服 (第2/2页)
舒小秋微笑说:“服装厂的衣服,都是面向大众,每一款都是量产的,我要做就做订制。”
“订制?”舒大春没听过这个词。
舒小秋点头,解释说:“就是一款衣服,只做一到两件,价钱会贵很多。”
“贵啊!”舒大春睁大眼睛,“会有人买吗?”
“会!”舒小秋肯定的点头,趁机给她解释一些时尚、潮流的概念。
舒大春愣愣的听着,仿佛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忍不住连连点头。
原来,人除了温饱和生儿育女之外,还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追求。
舒小秋见她一脸深思的样子,也不打扰,自己收拾出门,上课去了。
第二天中午,舒小秋刚刚吃完饭,服装厂的车子就卡点停在大门口,周平风风火火的进来,接上她就走,司机连车都没下。
服装厂也在二环外的城郊,只是和学校在不同的方向,汽车穿城而过,一路开进了厂子里。
舒小秋下车,跟着周平先进了成衣车间。
宽大的车间里,几十个工人正在熨烫衣服,以女性为主,看到他们进来,都向这里看来,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舒小秋奇怪的说:“怎么中午都不休息?”
周平干咳一声,向职工们扫一眼,含糊答应一声。
舒小秋本就是随口一问,很快注意力就落在摆好的成衣上。
就见一排排衣架上都挂着一式的衣服,一水儿的蓝色工服,男式的四个兜,女式的两个兜。
舒小秋问:“这蓝色工服是哪个厂子的订货?”
周平摇头说:“就是市场上卖的,现在蓝色的比绿色的好卖一些。”
绿色?
舒小秋正要问,已经看到了绿色服装。
严格一点说,是军绿色。
这还是十年前的流行,那个“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年代,不要说男生,就是小姑娘,也以身穿军装,背着军用书包为荣。
之后,国家号召抓生产,工业渐渐抬头,服饰的流行也渐渐从绿军装转向了蓝色工服。
只是,随着经济渐渐复苏,在温饱慢慢得到保证之后,人们开始对衣服有了求新求变的心理。
而潮流,永远是由南方兴起,渐渐向北发展,由沿海向内陆席卷。
京城地势偏北,靠着津城,离港口不远,却又不是直接的登陆口,接受潮流的速度就晚于拥有大的港口的沪市,早于内陆其他城市。
现在,对于京城,正处在需要一些新式服装代替蓝色工服的临界点上。
舒小秋微微点头。
再往里,开始出现人造棉、的确良的衬衣,颜色以白色为主偶尔有些夹着斜道或是波点的花色,看样子是已经在准备夏装了。
波点在之后的几年,会带起一阵子流行。
舒小秋在一排波点人造棉的短袖前停下,向周平问:“厂里所用的布料,是织染厂直接提供,还是我们向他们定制?”
周平说:“有他们直接提供的,也有我们订制的。”
舒小秋问:“我记着上次的司林布,我试过一款长裙,在京城没有市场吗?”
那款裙子,她选择了最简单的线条,只有在腰带上有一些点缀,保守,却又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