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绝佳的妙计 (第2/2页)
“有时候解决一个人,不一定非要杀了他。”方浩大有深意地说道。
“民女不懂。”
“这个妙计涉及太广,朕也不好再解释什么,就到此为止吧。”方浩说道。
这个妙计需要用到他所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和一些秘辛,别说姜雪,就是张名振,也一时半会解释不清楚。
姜雪听到这话,很是识趣地不再继续追问,而是称赞道:
“皇上智计无双,真是厉害!”
“你这马屁拍得舒服,朕喜欢。”方浩突然笑着说道,“再说两句。”
“皇上真乃天神下凡,英明神武,俊朗不凡!”
“俊朗不凡?”方浩微微一愣,“这个词倒是鲜有人用来形容朕。”
“皇上,那是因为别人都只看到了您圣明和威严的一面,在民女看来,皇上英俊潇洒、博学多才,就没有什么是您不知道的。”姜雪认真说道。
“朕真有这么优秀?”
“民女句句属实!绝无半句假话!”姜雪掷地有声地说道。
“以后只有我们两个的时候,你就不要再以‘民女’自称了,感觉太疏离了。”方浩要求道。
“皇上,这怎么能行呢?”姜雪有些震惊。
“无妨,这是朕给你的特权。”
“谢皇上隆恩!”姜雪连忙揖礼道。
她知道皇上的性子,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反对,直接坦然接受了。
第二天,也就是永历二年的正月初一,方浩率领大军继续东进,向着南京城而去。
数天后,方浩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南京城下。
南京城,一座拥有七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建城史和数百年建都史的古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定都于此,只不过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为了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并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才决定迁都北京城。
这也是大明“天子守国门”这一说法的来历。
迁都北京,有利有弊,对于朱棣个人和整个汉民族而言,利大于弊,但对于朱棣后人和大明朝廷而言,却弊大于利。
自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约四百三十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
而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有近二百五十年由异族统治。
永乐迁都后,北京及其周边成为大明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民族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北京位于长城边缘地带,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以说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这也是明朝中期鞑靼在大漠、明朝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主要原因。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后,南方广大地区,仍有超过百万的明军。
但因为崇祯帝已死,这百万军队如一盘散沙,各自拥兵自重,不听调令,最终被逐个击破,先后败亡。
方浩坐在中军战车上,看着眼前这座数千年的古城,脸上是一片感慨和唏嘘。
明末的南京城可真是雄伟壮阔,上一世,他对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神往已久,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去。
本想着以后请个年休假去一趟,可没想到的是,直到猝死在酒桌上,他都没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