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震惊科学家 (第2/2页)
在陆行舟的娓娓道来下,很快从牛顿开始算起,将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梳理一遍。
马上就梳理到了1900年!
刚才陆行舟其实已经提到了在场不少人,比如,这次协助陆行舟召开科学家会议的威廉伦琴。
还有塞曼效应,这可是和问问题的诺伦茨有关了。
塞曼效应的经典理论解释是H.A.洛伦兹首先提出的。
历史上将符合洛伦兹理论的谱线分裂现象称为正常塞曼效应,而将其他不符合洛伦兹理论的谱线分裂现象称为反常塞曼效应。
“到了1900年,我们的科技发展还在继续,我认为现在已经来到了一个新时代,尤其是在量子力学上,1900年,普朗克先生,您提出普朗克辐射定律来解释黑体的辐射发射,还提出了光子的量子化。”
“光子说光子的能量E=hv在量子力学当中,也有重要地位,另外诺伦茨先生,您在1902年通过洛伦特以太理论解释了塞曼效应,还有爱因斯坦先生,解释了光电效应,他将光视为粒子,因此提倡牛顿的微粒理论,他还像世界介绍了狭义相对论。”
说到了1905年,后续的所有研究,就都没有诞生了。
先前陆行舟提到了很多科学家,被提到的人都脸色严肃。
那么是不是陆行舟根据他们的研究,又推陈出新,研究出更多东西了呢?
接下来就是见真章的时候!
爱因斯坦早就接触了量子力学了,只是没想到陆行舟竟然总结得这么好。
竟然从科学历史的角度来阐述量子力学的诞生。
就算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外行,不是物理学专家,也能从刚才陆行舟提到的无数科学家名字和理论中意识到,他们即将见证了不得的大事!
这时候,陆行舟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卢瑟福。
现在的卢瑟福还没有提出金箔实验,金箔实验其实就是α射线散射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生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发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森模型说明。
陆行舟介绍了金箔实验,他虽然没有做过,但却能说出这个实验的所有准确数据。
在场的无数科学家自然也不知道陆行舟到底有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只是听了陆行舟描述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已经大致能知道,陆行舟的实验过程没问题,就是实验现象让人惊讶。
随后陆行舟说道:“根据金箔实验,我得到了一些公式,还有一个微观世界的模型,我证明了,微观世界的原子,也有原子核存在,我建立了原子核模型。”
陆行舟也没办法,必须要让他来说这些实验。
否则后续的很多东西无法解释清楚。
但要是正常时间线发展,这还要1911年,卢瑟福才可能提出原子核模型,做金箔实验。
难道陆行舟还要等到1911年嘛。
这显然不可能。
历史上的索尔维会议,为什么会是在1911年召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子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啊。
就像是陆行舟总结的那样,从牛顿时代开始。
从光开始研究。
到了爱因斯坦,又到了卢瑟福。
出现了太多成果,这些成果让科学家认识到了微观世界。
我们人的肉眼是看不到这些东西的,但是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却能够研究物质的本质。
终于不再是以前哲学家推测的什么以太了。
这么大的事情发生,自然要召集无数物理学家都来德国开会。
现在却不同,陆行舟是提前提供了资金,还发出了大量邀请函,不只是物理学的专家,把其他领域,比如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的专家都给找来了。
这些人能来,首先是威廉伦琴面子大,还有就是很好奇凯克的身份,不少人就是冲着凯克过来的。
要知道凯克发表的几篇论文,还有拿出的药物,那真是能活人无数的东西。
如果陆行舟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或者欧洲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现在陆行舟绝对会更受欢迎,而不是大家要听听陆行舟的其他成果,让陆行舟证明自己的能力。
既然大家都想看陆行舟拿出成果,那没办法,陆行舟只能把量子力学这个大杀器拿出来了。
金箔实验介绍完,陆行舟继续道:“这个实验,我会发表论文,如果各位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重复实验,验证我发现的是否正确。”
“我还做了其他实验,发现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一些新的现象。”
陆行舟说起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大家就来兴趣了。
因为实验真的很出名,这是托马斯·杨在一两百年前进行的一次光的干涉实验,即着名的杨氏双孔干涉实验,并首次肯定了光的波动性。
但现在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因为爱因斯坦出现的原因,已经给出了答桉,它又是波又是粒子,也就是波粒二象性了。
陆行舟这次用了杰弗里-泰勒在1909年证明的单光子干涉模式的形成实验。
将光源减弱到一个程度,在任何时间,最多只有一个光子通过双狭缝,在这状况下,他成功地证实,杨氏双缝实验仍旧能够产生显明的干涉图桉。
当陆行舟将实验步骤和过程都告诉在场无数科学家后,无数人开始倒吸凉气。
因为假如光以单独的粒子,通过双缝,那按照以前的实验理论,肯定是不会产生干涉了呀。
缝隙在哪里,背后的板子上,就会出现多少个痕迹才对。
可是实际结果却让在场无数人震惊,那就是光以单独光子的形式穿过缝隙,最后却会形成干涉,也就是波的形态。
这个实验想要证明并不难,这里可是德国,科学发展在前沿,另外有威廉伦琴在,他可是物理学院的院长,还有物理实验室。
本身就是研究光的大老。
陆行舟今天其实只说了两个理论和现象两个实验,但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家已经想要马上验证最后一个实验了,尤其是威廉伦琴。
因为刚才说到的双缝干涉实验,本身就牵扯到三百年前的两位大牛,他们就是牛顿和惠根斯。
牛顿说,光是粒子,惠根斯说光是波,然后今年爱因斯坦说,你们两都错了,光是粒子也是波。
但现在陆行舟又推陈出新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将光子单独发射,最后却发现依旧会产生干涉。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新的现象出现,无法被解释,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宝库摆在大家面前,研究这个现象,也许就能找到规律和公式。
谁不想成为牛顿那样的科学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