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6节 (第2/2页)
重重的木桶装着比它还轻的鱼,回到家,陈如松跟媳妇抱怨。
“咱挨着那条小溪,都抓不到鱼了。”
杨稔跟着叹息:“镇上也难买到鱼,都得看运气。”小镇人不多,卖鱼的也是从县城买了来卖的,有些贵,大家宁可多花些时候去河里捞,花钱买的也就是镇上几户人家,小贩赚不到多少钱,也就不太愿意卖鱼了。
突然间,杨稔转念一想,有了一个主意,“如松,不如咱们养鱼卖吧,去县城买鱼苗,用一小块田试试,自己养的,卖得便宜一些也行,要是不成,也就是一小块田没收成,咱折腾得起。”
“养鱼?”陈如松眼里泛光,是了,大家不愿意花钱买鱼,虽是因着附近有小溪有河,可也是卖鱼那小贩价格颇高,一条要十文到十二文,要知道,猪肉也才十五文一斤。
可要是自家养的话,鱼吃草,成本只是买鱼苗和一小块田地,不高。
“行,趁着如今还是春季,我去县城问问,要是能行,咱今年就养上。”
“整个镇上还未有人养鱼,有鱼怎样也能卖出去。”杨稔很肯定。
陈如松连连点头,“还是媳妇你聪明,脑子灵活,后天利叔要去县城,我去跟他说一声,搭他的驴车去县城瞧瞧。”
利叔是陈家村比较富有的人家,买了驴车,每隔三天会去一趟县城,来回都载人,一个人坐一趟来回只要两文,家里不是太穷的都能接受。
“我也一起去吧,好久没去过县城了。”杨稔也想瞧瞧县城有没有什么新花样。
“好,小景要带去吗?”儿子还没去过镇上和县城呢。
“不带,咱们是有事,带着孩子不方便,让娘帮忙带一会吧,咱们回来买条鱼送过去。”分了家,让婆婆帮忙带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天一大早,夫妻俩把孩子送到老宅,搭上利叔的驴车去了县城。
县城比小镇繁华不少,处处人来人往,商铺数不胜数。
驴车一路到了县城最热闹的街市路口,夫妻俩下了车,直奔卖鱼的商铺。
县城有好几家卖鱼的摊子,但两人并不确定他们是自己养的还是用网捕的,但卖鱼的商铺有鱼苗卖的可能性最大。
夫妻俩来到了县城口碑较好的一家卖鱼铺,叫钱家鱼铺,据说是开了十几年的老铺子了。
两人一进去,钱家鱼铺的伙计忙上前,“两位想买什么鱼?”
出门在外,男子说话比较便利,陈如松开口问道:“你这可有鱼苗卖?”
“鱼苗?二位是要买鱼苗么?这事我一个小伙计卖不了,二位稍等下,我叫我们掌柜的来招待。”伙计大喊一声:“掌柜的,有人想买鱼苗。”
钱家鱼铺的掌柜应声出来,“二位好,鄙人是钱家鱼铺的掌柜,姓冯,您二位是想买哪种鱼的鱼苗?”
这掌柜的怎么文绉绉的,陈如松颇有些不习惯,不过还能适应,“什么鱼好养?我们第一次养鱼,也不太明白,是养来以后卖的。”
“原来是第一次养鱼,那您可来对了地方,我们铺子里卖的鱼大多都是自己养的,既然是第一次养鱼,鄙人建议您是混着养,草鱼为主,鲤鱼鲫鱼为辅,在配上一些胖头鱼,这样养是最稳妥的,鱼苗存活多。”
听到是打算以后出售,冯掌柜心中一喜,介绍的实在。
“这样。”陈如松稍稍点头,来之前他跟村里一些老人打听过,养鱼确实是混着养比较好养活,掌柜的介绍的这几种鱼都是常吃的,听着还算靠谱。
钱家鱼铺确实还行,“那这几样鱼的鱼苗是怎么卖的?”陈如松开始问价。
“这鱼苗,是一竹筒一竹筒卖的,一竹筒五六十条,卖一钱。”(私设)
冯掌柜的话音刚落,陈如松惊呼:“这么贵?”杨稔也不由露出赞同的眼神。
两文一条,买回去还不知道能不能养活,算养活一半,那就是四五文一条,还得养上大半年,难怪镇上没人养。
夫妻俩的反应在冯掌柜的预料之中。
“二位别惊讶,我家这鱼苗也是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可不是去大海一捞就有的,自然不便宜,不过二位,我们这还有另一种买法,便是半价卖出,但是日后鱼养成了,要卖一半到我们铺子。”
“卖一半给你们?”陈如松语气迟疑。
“是的,如果有多的我们都收,按一斤六文收,这个价不低,客官摆摊卖一条鱼十文,有一斤多快两斤重,还不如卖到我们铺子,还不用帮忙杀鱼,这鱼苗的价格还能少一半。”
冯掌柜语气很有诱惑力。
“那少了呢?”杨稔问道。
“若是少了五条以内,便不要紧,少了五条以外,除去卖给我们鱼铺的鱼,鱼苗算半价,其余的便是按原价算。”
“这样,我们先考虑一下。”陈如松冷静道。
出了铺子,杨稔建议:“多问几家吧。”虽然钱家确实口碑好些,可也是商人。
“这是自然的。”陈如松点头。
将县城的鱼铺都问了个遍,鱼苗的价格确实相差不了多少,不过各家都有出招揽收鱼的优惠。
“看来县城也缺鱼。”杨稔感叹道。
陈如松接话:“是啊,这鱼一定要养,只是光买鱼苗实在太贵了,可他们那些必须要卖到他们鱼铺的要求瞧着也不太安全。”
“我们去跟卖鱼的摊子打听打听吧,买几条鱼,跟他聊聊天,问问他为何不开铺子。”陈如松出了主意。
“好,正好还有些时候利叔就要回去了。”杨稔欣然同意。
卖鱼的小贩是个中年男子,杨稔不便搭话,还是陈如松出马。
陈如松在小贩这也买了几次鱼了,光是今年就买了两次,因为媳妇喜欢喝鱼汤,分家前他时不时就去附近的小溪捞鱼,分家后,小溪不太能捞着鱼了,媳妇馋鱼的话,他就搭着利叔的驴车来买两条炖。
所以陈如松在小贩的眼里属于有一丁点眼熟的,做生意自然要自来熟,小贩觉得眼熟,立马搭话,“这次买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