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宣传 (第2/2页)
以前她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下意识的觉得没成亲就是没女人。
现在想想,这是在古代,成没成亲,跟有没有女人根本就是两回事。
而且,无论是公孙御还是宋展,出身都很好,家里定是有丫头服侍的。
想到那些红袖添香,红颜知己的戏码,许含章的眉头皱了起来,心头有点不爽,暗骂道:古代的男人真不检点!
她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被公孙御的外表给迷了眼。
她是绝对不可能跟别人共享一个男人的!
啊呸呸呸!
想哪去了!
自己本来也没想过要跟公孙御发生什么好不好!
“大丫,咱们的牌匾还没做,是不是还用谢知府的提字?”
“嗯,就还用谢知府的提字,下午让二叔找个木作铺定做就行。”
许含章被转移了注意力,想到新店的宣传问题,说道:“还有一件事,临安虽然有不少人知道咱们馥春阁,但还不够,得想办法扩大知名度。”
“扩大知名度?”杨氏对侄女时不时冒出新词汇已经习以为常,都以为她是在书里看到的,“大丫的意思是说,让更多人的人了解咱们的铺子?”
“对。”
“这个好办!”百里闻言顿时来了兴致,出主意的同时还不忘了损赵讯几句,“咱们编段唱词儿,就让赵讯这话痨在门前吆喝,保准能行!”
许含章笑道:“那编唱词儿这活就交给你了。”
老祖宗的智慧并不是吹的。
许含章穿越过来的这段时间,可是见识过了许多商家的宣传手段,类似于明星代言、美女效应、话题炒作、标题党营销等花样,在这个没有媒体,工具有限的古代,可一个都不少。
像电视剧中演的那种,包子,刚出锅的包子!馄饨,热乎乎的馄饨!简直就是在侮辱老祖宗的智商。
小商贩即便纯靠吆喝卖货,实际上也要精彩的多。
比如之前许含章在街上看到零食的小贩吆喝,“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
要不然就是“姑娘吃了我的糖顺面儿,又会扎花,又会纺线儿,小秃儿吃了我的糖顺面儿,明天长短发,后天梳小辫儿”。
而且亮嗓前还得先把大家注意力吸引过来,来段开腔。
所谓“师望在肆,鼓刀扬声”,说的就是卖肉的屠夫大哥开张前,当众来一段双刀花活,磨刀如歌,招揽顾客。
刀声单一,往后发展,便有了配合。
击大鼓吹排箫,拨浪鼓小铜锣轮番上阵。
《水浒传》里燕青奉宋江之命接近张清的时候,为了掩盖身份,他就装作走街串巷的卖货郎,为表专业,他“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去。”
而且,许含章前几天跟公孙御在禹城逛夜市时,还看见有酒家推售“梅花酒”的时候,用鼓、笙、唢呐、梆子等乐器演奏《梅花引》来吸引顾客。
现代那些瓷器店放《青花瓷》拉客的,都不算新鲜花样了。
“这还用想?”百里站起身看着众人扬了扬下巴,张口就来:“快来瞧啊快来看,这里的种类真是全。眉黛青,花钿黄,胭脂水粉透着亮。你要是搽了我的粉儿,蝴蝶都不好意思扇翅膀,你要是用了我的香儿,蜜蜂都来采蜜忙!”
众人惊讶的看着他,尤其是陆骞,嘴里能塞下两个鸡蛋。
百里的得意道:“这算什么,我小时候没爹没娘,只能自力更生,没碰见国公爷之前,专门走街串巷帮茶楼酒肆吆喝,只要能领去客人,就有铜钱拿,一个客人一文钱!我就是这么碰见国公爷的,国公爷看我机灵,这才将我捡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