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绑架钦差 (第2/2页)
到了洪州,高季辅没进大城,只在乡间走访,跟百姓了解到了洪州这两年灾情的情况,并从侧面了解到了王君范在民间的口碑,王君范在洪州百姓口中,是十足的好官,不仅亲自到乡间查看灾情,而且不知道何时就会出现在某个县廨,督促检查该县落实朝廷减租的情况,朝廷赈粮下来后,王君范就在赈粮发放现场,当场斩杀了三个玩忽职守克扣赈粮的官员,现场百姓齐声叫好,有些百姓甚至喊出了王使君万岁。
说到这里,高季辅顿了顿,瞄了眼李世民,这么犯忌讳的话,天子听了未必受用。哪知李世民听了竟毫无愠色,甚至还点了点头,不知是在认可王君范的做法,还是示意高季辅继续往下说。
为了慎重起见,高季辅在洪州走访了四个县,四个县的百姓虽然对王君范的崇敬程度各有不同,却一致都认为王君范是难得的好官,在走访期间,高季辅尤其注意打听有关洪州灾民的事,各县到底有多少灾民,又有多少灾民北上,可是从所有乡民口中得出的结论都一样,本乡没有灾民外出乞食,这原因也不复杂,一来洪州这两年虽受了灾,但朝廷都减了田租,又放了赈粮,百姓们再到田间沼泽湖泊中寻些野菜水草,虽然吃的不好,勉强可以度日,二来百姓们都说官府已经传下话来,说朝廷的司天监已经演算过,这灾不过三,第三年灾就过了,如果出去逃荒度灾,家里的地肯定荒了,第三年就算年成好了,粮食也打不出,所以百姓们都没外出乞食度灾。
高季辅唯恐不能走遍各县各乡,会有遗漏,便乔装成商贩到各县廨周围转悠,在其中两个县,在县廨外跟胥吏攀谈了几句,才明白洪州为何没有灾民外出乞食,原来王君范在给朝廷报的灾情里打了埋伏,他怕朝廷不肯减租,不肯多放赈粮,便将灾情报的重了些,朝廷的赈粮发下来,跟他报的差不多,民部没给打折扣,而王君范害怕赈粮一次性发给百姓,百姓没有筹划全部吃了,所以洪州发放的赈粮是分批发放,发一批,待算计着百姓的粮吃的差不多了,再放一批,这样,百姓们虽然吃不饱,但也勉强饿不死人,这样下来,洪州的灾算是挨过去了。
“这么说来,这王君范不仅是好官,还是个能员,有筹划会算计。”李世民突然很欣赏这个王君范,这样的人才,如果放到民部当个侍郎甚至是尚书,或许也能干的不错。
或许是讲得许久,高季辅趁着皇帝插话的功夫顿了顿,咽了口口水,缓了口气,接着说道:“臣查明了这些,立刻意识到长安的洪州灾民和王君范贪腐,很可能是有人故意构陷,是幕后有人做局,所以臣便决定秘密回京汇报这些情况。但就在即将启程返回时,遇到一伙强人,这些强人不仅认得臣,更知道臣的身份,他们强行绑架了臣,将臣关在一处极阴森隐秘的地方。”
听到这里,李世民和岑文本俱是一惊,既然知道高季辅的身份,那很可能也就知道他的使命,绑架朝廷钦差是诛九族的重罪,对方不惜冒着这样的大罪,那目的还用说吗,一定是要掩盖洪州的真相,李世民和岑文本两人都同时推测到了绑匪的身份,也都同时不经意的瞄眼了对方,四目相对,岑文本赶紧将目光闪开,李世民转头问高季辅:“那歹人的身份,有什么线索吗?”李世民心中对比,高季辅的说法,与魏征的明折和密奏都对的上,这点李世民并不觉得奇怪,他现在急于知道的是,这场阴谋的幕后之人到底是谁。
高季辅其实对绑架他的歹人身份早有判断,但没有真凭实据,便不肯乱说,只得摇头说:“没有,那人吴越口音很重,口口声声说让我多留一段日子,领略江南的风土人情,而且他说是奉命行事,他也知道拘禁朝廷钦差形同谋反,但完全不在乎。”
李世民沉思,从这些话都判断不出什么,但岑文本开口问:“你是怎么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