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外建康,盂兰盆节佛气浓 (第2/2页)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中元节,建康各处佛寺,香烟缭绕,梵音阵阵,香客信众络绎不绝。
盂兰盆节佛会盛大而奢侈,偌大的建康的白天是属于佛门。
一到夜晚,处处山林乡野,桥边路口,星火点点,香烟缭绕,纸钱乱飞。
这还是远离战乱的江南,若是在战火横飞,灾茺连年的中原大地,或许便没有这般景象了。
这样的乱世,有的家族绝祀,有的因为生计所迫,只能暂时断了对先人的奉献。
祭祀先人不仅仅是寄托哀思,有时候也是一个家族维系其凝聚力的活动。
华夏民众除了慎终追远之外,还有敬天法祖。
数千年历史波澜壮阔,大浪淘尽多少英雄豪杰!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盛世名相,乱世名将。
翻翻族谱,试问谁家祖上没阔过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