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英州的矿业问题 (第2/2页)
大汉们面面相觑,犹豫片刻后,一名汉子转身疾步奔入山林。不一会儿,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只见一个小老头骑着快马匆匆赶到。他上下打量着张平,眼神中透着审视。
张平赶忙上前,恭敬问道:“请问这里是由谁负责运营?”小老头捋了捋胡须,回答道:“是韩魁主事。”张平心中大喜,终于就要见到三师傅了。他笑着对小老头说:“烦请您带路,我与韩老爷乃是师徒。”小老头微微点头,带着他们一同进入山里。
行至山中,眼前的景象让张平颇为感慨。曾经他标记的那片地方,如今已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小镇。小镇街道不算宽阔,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街上并没有太多娱乐场所,除了一家略显古朴的客栈、一家米行,就只剩下一间医馆。
张平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三师傅韩魁,忙问:“韩主事此刻在何处?”小老头抬手向前一指,指向那间医馆,说道:“应该就在里面。”
张平快步走到医馆前,轻轻推开门。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只见韩奎正专注地守在药炉旁煎药。她体态瘦弱,青丝中已有部分白发,却透着一股沉稳与从容。韩奎抬头,见是张平,眼中顿时闪过惊喜之色,高兴地喊道:“哎呀,徒儿,你可来了!”
未等张平开口,韩奎又说道:“快来,帮我看着这药炉,火候可不能出差错。我还得继续去配药呢。”张平赶忙上前,接替韩奎守在药炉旁,看着翻滚的药汤,心中满是与师傅重逢的喜悦,仿佛又回到了往昔在木子镇学艺的日子。
张平站在弥漫着药香的屋子里,眼睛紧紧盯着那些正在熬制的药膏。药炉里的火焰舔舐着锅底,药汤在锅中翻滚,散发出阵阵苦涩的味道。他仔细端详着,越看越觉得这些药都是用于跌打损伤的外用药。心中的疑惑如同不断上涨的潮水,终于,他忍不住开口向三师傅韩魁问道:“三师傅,您瞧瞧这些药,怎么全是跌打损伤的外用药啊?您配制这么多,到底是何用途呢?”
韩魁此时正全神贯注地在一旁的桌案上配药。他的双手熟练地摆弄着各种药材,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宝。听到张平的询问,他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嗔怪,说道:“哼,这还不是因为你之前提到的煤矿开采之事。朔州那边的煤矿,最近可是出了不小的状况。”
韩魁一边继续配药,一边娓娓道来:“你也知道,煤矿开采本就危险重重。那些工人每日在井下辛苦劳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事故。就在前几日,朔州的煤矿竟然发生了小面积塌方。当时的场景啊,真是混乱不堪。井下的工人们惊恐万分,呼喊声此起彼伏。好在咱们天宝号有不少高手护卫在现场。这些护卫个个武艺高强,反应敏捷。塌方一发生,他们立刻就冲了上去,展开救援行动。他们在摇摇欲坠的井道中穿梭,凭借着自身的本领,将不少工人从危险之中解救出来。”
韩魁微微皱了皱眉头,继续说道:“虽说有高手护卫及时援救,但毕竟塌方来得突然,还是有部分工人受了不轻的外伤。这些工人受伤之后,急需用药治疗。咱们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受苦啊,所以我才要配制这么多跌打损伤的药。”
韩魁停顿了一下,轻轻叹了口气,接着说:“还有啊,李敢主管,你也知道他的性子。看到煤棍在大梁的销售情况如此火爆,他就坐不住了。煤棍这东西,在大梁的贵族圈子里迅速走红。那些贵族们一开始还对煤棍持怀疑态度,但用过之后,都对它赞不绝口。煤棍燃烧起来火力旺,而且不像那些低劣的木材一样产生大量的浓烟,十分符合他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李敢看到这大好的商机,心里就只想着如何能赚更多的钱。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四处去招募附近的民夫。这些民夫啊,大多都是普通的庄稼汉,他们没什么功夫在身,对煤矿开采的危险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可李敢为了能让产量迅速提升,一股脑地把他们都招了进来。你想想,这些普通人在煤矿里干活,能不出事吗?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井下很容易磕磕碰碰,受伤自然就是家常便饭了。”
张平听了三师傅的这番话,脸上露出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他心里想着,李叔叔这人,做生意确实是太过急切了。他无奈地摇摇头,说道:“李叔叔这做生意的劲头,也太实在了。这事儿哪能这么心急呢?这煤矿开采和煤棍生产,就像盖房子一样,得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来,可不能妄图一口就吃成个胖子啊。”
张平一边说着,一边转身走向偏房。偏房里摆放着一张略显陈旧的书桌,书桌上的文房四宝整齐地摆放着。张平走到书桌前,拿起毛笔,沉思了片刻后,开始给李敢写信。
他蘸了蘸墨汁,笔尖在纸上落下,写道:“李叔叔,侄儿此番写信,是想与您好好商讨一下关于煤棍生产和煤矿开采的相关事宜。侄儿深知,煤棍在大梁的销售形势一片大好,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商机。然而,侄儿恳请您在生产规模上务必慎重考虑。”
张平继续写道:“在这前期阶段,我们切不可盲目地大量生产煤棍进行销售。您想啊,目前我们在煤棍市场上占据着独家经营的优势。这种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好好利用。我们要先让那些贵族们逐渐习惯使用煤棍来替代低劣的木材。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引导他们。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煤棍的时候,我们再考虑调整价格,扩大生产规模也为时不晚。毕竟,现在冬季即将来临,各大府邸都急需大量的燃料来度过寒冬。我们手中掌握着他们急需的资源,就如同掌握着一把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但这把钥匙得用得巧妙。”
“我们要懂得把握市场的节奏,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冲昏了头脑。如果我们现在就大量生产,把市场迅速填满,贵族们可能会觉得煤棍变得不再那么珍贵,甚至可能会压价。那样一来,我们可就亏大了。”
张平顿了顿笔,又接着写道:“还有,关于煤矿的开采工作,这可是重中之重,关乎我们天宝号的生死存亡。每天下矿开采的人员,必须严格把控。目前,只能使用我们天宝号自己的武人。这些武人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对天宝号忠心耿耿,而且他们有武艺傍身,在井下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对于这些武人的家属,我们一定要给予优厚的待遇。”
“我们要给他们三倍以上的薪酬,让他们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这样一来,武人们在井下干活的时候,心里也会觉得踏实,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后方能够衣食无忧。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允许他们将家人都接过来,安排他们住在家属小楼里。家属小楼要修建得舒适、安全,让武人们的家人能够安心地生活。这样,武人们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煤矿开采工作中。”
“此外,在煤棍生产的过程中,有一些轻松的环节,比如打标签、验重这些工作,非常适合女工来做。我们可以招募一些女工,让她们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这样既能充分利用人力,给女工们提供一个赚钱养家的机会,又能让生产流程更加顺畅。”
张平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他继续写道:“但是,李叔,我们千万要记住,这社会人心险恶,处处都暗藏着危机。一旦我们为了追求产量而大量使用外人参与煤矿的开采和生产,那我们的煤矿秘密恐怕很快就会泄露出去。到那时,我们辛苦经营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那些觊觎我们煤矿资源的人,会想尽办法把我们的产业夺走,我们就会沦为别人的佣工,任人宰割”
张平写完信后,轻轻吹干纸上的墨迹,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好。他深知,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些文字的组合,更是天宝号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关乎着众多人的命运。
煤矿的开采在这个时代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从寻找矿脉开始,就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张平和阿艳在寻找煤矿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跋山涉水,在荒山野岭中探寻,根据山脉的走势、岩石的质地以及一些特殊的植被生长情况来判断地下是否有煤矿。好不容易找到了煤矿,开采过程又是另一番艰难。
井下的环境恶劣且危险。通风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井下通风不畅,就会导致瓦斯积聚。瓦斯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极其危险的气体,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引发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天宝号的高手护卫们除了要保护工人的安全,还要时刻留意井下的瓦斯浓度,采取各种措施来保障通风良好。
排水也是煤矿开采中必须解决的难题。井下的地下水不断渗出,如果不及时排出,很快就会淹没作业面。工人们需要操作着简陋的排水设备,日夜不停地将水排出井外。而且,井下的支撑结构也需要时刻维护,以防止塌方事故的再次发生。
煤棍的生产看似简单,实则也有许多讲究。从煤矿中开采出来的原煤,需要经过筛选、破碎、搅拌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煤棍。在搅拌的过程中,还要加入一些特殊的配料,以保证煤棍的燃烧性能和强度。
在销售方面,打入大梁的贵族市场是天宝号的一个重要策略。贵族们对于燃料的品质要求极高,他们在选择燃料时,不仅仅考虑燃烧效果,还会考虑燃料的外观、气味等因素。煤棍能够在大梁的贵族圈子里迅速走红,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的优良性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天宝号巧妙的营销策略。
天宝号一开始并没有急于将煤棍大量推向市场,而是选择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贵族府邸进行试用。他们向这些贵族详细介绍煤棍的优点,并提供了优质的售后服务。这些贵族使用后觉得满意,便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进行了推荐,这才使得煤棍的名声逐渐传开。
然而,随着大梁京都煤棍的销量逐渐上升,天宝号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李敢就是其中最激进的代表,他一心想着如何快速扩大生产,获取更多的利润。但并没充分考虑到扩张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工人的安全、生产质量的控制以及商业机密的保护等。
天宝号的武人职工是一支忠诚强大的队伍。他们大多是从小就被天宝号培养起来的,学习武艺的同时,也接受了忠诚和责任的教育。他们对天宝号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为天宝号的事业出生入死。
这些武人的家属也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们。家属小楼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给武人们提供一个后勤保障,更是为了体现天宝号对他们的重视和关爱。在小楼里,武人们的家属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小社区。
而女工们参与煤棍生产的打标签、验重等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天宝号招募女工,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赚取收入的途径,也让她们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天宝号在煤矿开采和煤棍生产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抉择。如何在保障工人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如何保护自己的商业机密,这些都是天宝号需要深入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问题。张平的这封信,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天宝号的发展指明方向,避免他们陷入不必要的危机之中。
未来,天宝号在煤矿和煤棍产业上的发展,将取决于他们能否平衡好利益与风险,能否在商业经营中秉持着责任与智慧,能否团结起内部的力量,共同应对外部的挑战。这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但只要他们谨慎前行,或许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张平深知煤矿开采工作的关键与复杂,在与韩魁交谈完后,心中便急切地想要去矿里实地查看一番工作环境。他转头看向张玉娇,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叮嘱:“玉娇,矿里环境复杂危险,你就留在三师傅这里。这里相对安稳,我去去就回。”随后,他又向韩魁解释道:“三师傅,这丫头是我路上救下的,一直跟着我,还望您多照应。”韩魁点头应下,眼中带着温和笑意。
张平整理了一下衣衫,毅然朝着矿井走去。刚靠近矿井口,一股潮湿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沿着狭窄的通道缓缓下行。进入矿井,昏暗的光线让他一时难以适应,待眼睛逐渐习惯后,眼前的场景让他眉头紧锁。
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开采,可他们的防护措施极其简陋,竟只戴着普通的棉口罩。这棉口罩在满是煤灰的矿井中,根本无法有效过滤粉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呼吸,进而影响作业效率。而且,煤矿口不断有渗水涌出,地面已经积起了浅浅的水洼,却并未挖设排水渠,工人们只能在湿滑的地面上艰难行走。
张平继续往矿井深处走去,好在目前矿井挖掘的深度还不算太深,这让他稍感欣慰,也意识到情况尚有弥补的余地。他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矿井每隔一段距离并没有设置避险弯洞,这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工人将无处躲避危险。
带着满心忧虑,张平离开了矿井。回到医馆,他顾不上休息,立刻找来了纸笔,开始全神贯注地绘制矿井开采图。他深知,要改变当前的困境,必须要有一个全面且合理的规划。
在图纸上,他精心设计着每一条矿井,着重标注出要设置四条以上的排水渠。为了能将低处的积水顺利排出洞外,张平运用自己所学的现代物理知识,在排水河坝处巧妙地设置了加压阀。他深知,利用大气压的原理,通过这个加压阀就能有效地抽干地底的积水,从根本上解决矿井内的渗水问题。
绘制完排水系统,张平又陷入了沉思。他想到工人们在井下连基本的安全帽都没有,这无疑是将他们置于极度危险之中。于是,他决定用山藤条为工人们编织安全帽。他来到屋外,挑选了一些坚韧的山藤条,回到屋内便开始动手编织。
编织过程中,他不断调整着藤条的编织方式,力求让安全帽既坚固又舒适。编好雏形后,他又在帽子前面加设了单向阀呼吸塞。做了一个藤蔓面罩,这个小小的设计可不简单,有了它,武人们在地底工作时,呼吸能更加顺畅,大大提升了舒适度,同时也能更好地阻挡煤灰进入呼吸道。
张平一边忙碌着,一边在心中默默规划着后续的改进方案。他深知,这些改变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只有为工人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煤矿的开采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天宝号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