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王霸募兵遭羞辱 耿弇点醒梦中人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蓟城郡府里,一向冷静沉着的大司马刘秀,对着自己的部属,少有的发怒了:
“诸君:
真是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王郎(刘子舆)这个逆贼,竟然敢悬赏十万户食邑,购买本大司马的人头,真是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如果本司马,再不发兵讨贼,去讨伐王郎这个僭伪之贼,恐怕王郎这个逆贼,就要更加忘乎所以,想要骑到本司马头上,去拉屎拉尿了吗?”
大司马刘秀大怒,与朱祐、冯异、邓禹、贾复、王霸等部属,紧急商议,反击王郎之策。
但刘秀手下的兵力,只有两百人左右,实在太少。刘秀忧心如焚,急忙召来,功曹令史(郡府人事助理)颍川郡人王霸等人商议。
刘秀着急地吩咐王霸道:
“功曹令史大人:
请你带着本司马的命令,携带钱财,到蓟城街头,去招募新兵,用以反击,王郎这个逆贼。”
接到大司马刘秀的命令,功曹令史王霸等,不敢怠慢,急忙带领随从,去到大街之上,发出招兵文告,招兵买马。
此时,赵汉刘子舆的势力影响所及,已到蓟城。蓟城人心动荡,都在忧虑,刘子舆派兵攻城。
蓟城城中的官吏和百姓,眼见大司马刘秀的兵力弱小,完全无力抵御,越发担心,赵汉刘子舆的严厉打击。
蓟城官吏百姓,开始生出二心,已经不愿意服从,玄汉王朝大司马刘秀的命令了。
蓟城市民,围住大司马功曹令史王霸,指手划脚,挖苦和嘲笑王霸道:
“功曹令史大人:
你做事荒唐,看不清形势,可谓不自量力。邯郸皇帝,已经快要兵临城下,谁敢陪你去送死,冒犯邯郸皇帝呢?
邯郸大汉皇帝,已经颁布旨意,勒令郡县归附。远水难解近渴,谁人还愿意听从,长安汉皇帝的旨意呢?”
功曹令史王霸,招募不到士卒不说,还受到蓟城市民百姓的羞辱好奚落。
王霸羞惭不已,内心十分难过。他恼羞成怒,怒气冲冲地大骂观看热闹的蓟城市民百姓道:
“你等百姓愚昧,不知天命,不知顺逆。到头来,长安天兵到来之时,你们这些,顺逆不分的愚夫愚妇,必有你们的好果子吃。”
蓟城市民百姓,不以为然,哄堂大笑,继续奚落嘲笑王霸。
功曹令史王霸,无可奈何,只好狼狈而回,去向大司马刘秀,报告募兵的结果。
见募兵不利,大敌将至,大司马刘秀一行人,急忙回到蓟县衙署,重新商量对策。
恰在这时,刘子舆的军队,四处开拓地盘,占领土地,已经跟踪追击大司马刘秀一行,迫近了蓟县城池。
见刘子舆的大军,迫近蓟县,刘秀的忧虑,日益加剧,知道自己,根本无力抵御刘子舆,顿时陷入了绝望之境。
刘秀慌忙召集手下的冯异、邓禹、耿弇、朱祐、贾复等部属谋士,商量方略,决定去向。
大司马刘秀的部属,大多是南方的颍川郡、南阳郡人,都希望刘秀,率军南归,躲避刘子舆大军的锋锐。
刘秀并不愿意无功而返,但此时别无良策,自己无计可施,只好答应,接受部属们的建议,同意立即率领部属,返回西京长安,去向更始帝交差复命。
见刘秀决心南归,大司马长史耿弇,忧心忡忡,自思道:
“哎呀,大事不好!
司马主公此举,将会葬送大好局势。司马主公一行,一旦撤离南归,群龙无首,则北方郡县,大势已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大司马长史耿弇,不顾冯异,邓禹,贾复,朱祐等人的反对,再次向刘秀重新提出,从前的建议,阻止刘秀一行,返回京师长安,竭力劝解刘秀道:
“大司马大人啊:
如今,我们的敌人刘子舆这个僭贼,就在我们的南方邯郸郡一带盘踞。
邯郸赵汉君臣,正在寻找有利时机,从南向北,攻击我们,夺取河北郡县。
如果明公你,率领大家南下回京,岂不正是自投罗网,恰好掉进了刘子舆的陷阱里了吗?
耿弇为大司马主公计划,我们不如,向北而去,投奔上谷、渔阳两郡。
上谷郡太守(郡长)耿况,是我的父亲,而渔阳郡太守(郡长)彭宠,是阁下的南阳郡老乡,可以全力依靠。
上谷、渔阳突骑,英勇善战,天下闻名。
如果大司马大人,能够以陛下的圣旨,发动这两郡的武装力量,就能够很快集结,弓箭骑兵部队一万余突骑。
那么,有了上谷、渔阳这一万突骑的支持,就根本用不着担心,邯郸的那个算命先生王郎了!”
刘秀认为有理,听了心动不已,赞扬长史耿弇道:
“长史大人说得太好了!我们回到南方,不被王郎这个恶贼捕获,也会因有辱使命,而受到陛下的摒弃,受到众人耻笑,恐怕永世也不能够翻身,扬眉吐气。”
但刘秀最亲信的部属,冯异、邓禹、朱祐、贾复等人,大多是南方郡县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从耿弇建议,跟随耿弇,北去上谷郡、渔阳郡暂避。
护军朱祐,率先向刘秀表态,反对北行的决定道:
“大司马主公啊,俗谚‘狐狸死首丘’。即令是死,我们的头部,也要朝向南方啊!
我们为什么,要以身涉险,远投北方诸郡呢?
上谷、渔阳两郡军民的倾向不明,我们这样做,岂不是正好掉进敌人的布袋里了吗?”
刘秀沉思半晌,然后指着长史耿弇,十分信任而果断地拍板表态说道:
“请诸君不要犹疑!我相信伯昭所言。
耿伯昭父子二人,就是我刘秀的‘北道主人’!
伯昭父子的忠贞,天日可鉴,我们怎么能够,不信任伯昭父子的诚意呢?
吾意已决,请诸君不要再议南下之事。我们即刻北去,前往上谷郡暂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