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追穷寇臧宫建功虐平民吴汉屠城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虽然汉军反败为胜,但大司马吴汉的心里,并没有多少轻松惬意的感觉。
吴汉更加佩服刘秀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深深地责备自己的冒失和大意,立即上书刘秀,深刻谴责自己道:
“陛下:
臣罪孽深重,没有听从皇帝陛下的旨意,一意孤行,差点酿成大错,弄得全军覆灭,请陛下降罪。”
见大司马吴汉,终于认识到了骄傲轻敌的巨大危害,并且能够,及时地改变战略,逆转局势,最终取得胜利,刘秀十分欣慰。
刘秀急忙回信,慰勉大司马吴汉,并布置进军方略道:
“大司马爱卿: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胜败乃兵家常事。爱卿不要把上次锦江北岸的失利,过分地放在自己心上,深自责备自己。
此次爱卿取得胜利,没有乘胜追击敌人,而是退回自己的广都郡基地,休整补充的处置,甚为恰当。
朕料想,公孙述绝对不敢绕过,武威将军刘尚的大营,直接向你的广都基地进攻。
如果公孙述敢于那样做,他定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
假如公孙述贸然起行,先行进攻武威将军刘尚,你得知军情,从广都郡出动,所有步骑兵主力部队驰援,不过五十里之遥,正好可以赶上敌人的疲惫,一定可以,将他们全部摧毁,一举歼灭。
爱卿乃朕之老将,一定会深刻理解,兵法上的道理。
什么知己知彼,敌疲我打,集中优势兵力,蚕食敌人等等,都是最佳的策略,请爱卿根据敌情,灵活运用,细细地领会,不可拘泥于既定的方略!”
自此以后,大司马吴汉,严格遵照刘秀的旨意和制定妥善的作战原则执行,稳扎稳打地与公孙述的成家帝国军队进行周旋,不敢再轻举妄动、贸然出击了。
在广都郡与成都之间,大司马吴汉统领的汉远征军,同公孙述组织的成家帝国军队军,多次展开激战,结果汉军是八战八捷,成家帝国军队,没有占到一点便宜,信心尽失,士气更加低落。
最后,大司马吴汉率领的汉军远征军,终于顺利扫清了成都外围郡县,顺利稳妥地推进到了成家帝国京师成都的外城之下,造成了兵临城下的格局,就等辅威将军臧宫等诸路汉军援军靠近,发动对成都的总攻击。
那时的局势,对汉远征军,是越来越有利。而公孙述的处境,更加窘困。
辅威将军臧宫,屡战屡胜,进展顺利,攻下广汉郡以后,又接连攻下了绵竹,涪城等重要城邑,斩杀了公孙述的老弟大司空公孙恢等成家帝国高级将领。
辅威将军臧宫统领的汉军队伍,也如滚雪球般地迅速壮大,达到了十多万人之多。
接着,辅威将军臧宫,继续挥军南下,一连攻陷了繁县,郫县,收得成家帝国的符节五枚,印绶一千八百多枚,缴获粮食等军需无数。
终于,辅威将军臧宫统领的十数万大军,跟大司马吴汉的大军,在成都城下,胜利会师。
汉远征军的实力,更加强大,成家皇帝公孙述欲困兽犹斗,但境况却是更加地窘困。
眼见汉军主力兵临成都城下,公孙述恐慌不已,急忙召集群臣,商讨脱身之计道:
“诸位爱卿:
现在国事衰颓,敌军大兵压境。我们外无援军,内乏粮草,内外交困,天国危在旦夕。
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朕与诸位爱卿,君臣一体,已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请问诸位爱卿,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究竟怎样,才能摆脱如今的危机呢?
我们是选择归顺刘氏,还是选择,与敌决战到底,不成功便成仁,舍身取义呢?
请诸位爱卿,畅所欲言,朕一定鼎力支持,你们做出的决定。”
听了公孙述的询问,权臣们知道公孙述的脾气和秉性,一个个左顾右盼,面面相觑,不敢言语。
失败的阴影,早已在他们的心中,挥之不去。他们都知道,现在奢谈抵抗,已经毫无意义。
然而,他们心中,也明白公孙述真实的心思,纷纷思量道:
“陛下的秉性,臣等又不是不清楚。如果现在公开地提出,归顺汉朝廷的意见,陛下定会勃然大怒。
岂不是会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家族,顷刻之间,陷入死无葬身之地的境地吗?”
明知抵抗根本无用,文武大臣们慑于公孙述的淫威,也只能揣摩着公孙述的心思,大义凛然地声称道:
“陛下:
大司马吴汉、辅威将军臧宫这些贼酋,所统领的盗贼,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的。不被陛下的天兵所灭,也定会遭到天帝神灵的摈弃,被风雨雷电殛灭,没有其他路可走。
汉军貌似强大,人马众多,实际上不过是一群,受到贼酋胁迫的乌合之众而已。
我们应该,坚决与吴汉、臧宫那些个贼酋所统领的乌合之众,决战到底,不可有丝毫仁慈之心。
那一群盗贼,受到挫折,就会主动撤退。到时候,我们的天兵乘胜追击,一定能够击溃这伙四处乱窜的盗贼,枭首示众。
我们对天发誓,不消灭驱逐这伙四处乱窜、危害天朝的盗贼,誓不罢休。”
公卿们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就是用讨好和献媚,忽悠住还拥有生死大权的皇帝,保住自己卑微的性命,暂时躲过,被株连九族的厄运。
半天时间,成家帝国的朝堂上,都是死一般的寂静,没有哪个大臣,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了。
往日吵闹喧嚣的厅堂,如今静得,能够听见君臣彼此之间,怦怦的心跳声。
到了最后,只有汝宁王延岑,仗着公孙述一向的宠信,大着胆子,走出了大臣的行列,用一副义无反顾,正义凛然的神态,向公孙述进言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虽然盗贼十分猖狂,但为今之计,男儿当破釜沉舟,死里求生!我们怎么能够,坐着等死呢?
金银财宝,容易聚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此时不应该吝啬爱惜。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也。
微臣建议并请求陛下,立即把皇宫中的金银财宝拿出来,用以犒赏大军将士,在军中募集敢死队,与吴汉、臧宫的贼军,决一死战,拼一个鱼死网破。
或许这样做,我们还能够有一线生机!”
公孙述心里十分不舍皇宫中搜刮来的金银财宝,他沉吟半晌,终于答应汝宁王延岑的请求道:
“汝宁王爱卿的建议甚是!
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朕的江山在!事已如此,无可奈何。与至高无上的帝国相比,朕还有什么金银珠宝舍不得的呢!
诸位爱卿,朕宁愿舍弃一切的金银珠宝,都要保证,我们的成家帝国的存在。
只要诸位,忠心耿耿地跟着朕,诸君还怕没有富贵荣华,高官厚禄,金银珠宝吗?
现在国难当头,希望诸位爱卿,与朕同舟共济,赶走了贼人,朕会大大地赏赐你们的!
如果胆敢悖逆朕的旨意,反叛朕,同情和投靠盗贼的,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公孙述一边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舍财保命,一边气急败坏地威胁众臣道。
公孙述遂下旨,搜罗和发放,宫中、府中所有的金银布匹,募集了敢死壮士五千人,交给汝宁王延岑亲自统领,决心做最后一搏,与汉军决一死战。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十月,成家帝国汝宁王延岑,在京师成都市桥,高高竖起成家帝国的大旗,擂动战鼓,再次向大司马吴汉的远征军,发动挑战,做最后一搏,以图侥幸。
汝宁王延岑,还派出经过一系列伪装的奇袭部队,攻击大司马吴汉的后军营垒。
初战,汉军不以为意,并没有将蜀军的进攻看在眼里。成家帝国军队,猛烈攻打汉军,汉军很快失利,慌忙向后撤退。
汝宁王延岑的偷袭得逞,禁不住得意忘形。
汉军大败,汉军将士们,拥挤不堪,争先恐后地向后逃离。汉军将士们且战且走,被逼迫到了锦江边上,面临死地。
就连汉军主将大司马吴汉,也被败退的汉军将士,挤得落入了锦江江水里。
幸好大司马吴汉,动作敏捷,及时地抓住自己战马的马尾,才最终游过对岸,逃出了险境。
这此战役,汉军损失,十分严重。而汉远征军的粮秣,也仅仅只能够支持七天左右的时间了,如今的情势,对于大司马吴汉统领的汉军来说,是万分的危急。
经历此战的挫败,汉军远征军将士的士气,又变得低落起来。汉军将士,心中有了恐惧之感,没有了先前的骁勇之气。
眼看汉军无法取胜,大司马吴汉,只得命令汉军将士们,秘密准备船舰,打算趁夜,向后撤退。
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汉朝廷先行任命的蜀郡太守,南阳郡人张堪,也得到大司马吴汉,准备立即撤军的消息。
蜀郡太守张堪,大惊失色,对部属官员说道:
“哎呀,诸君,大事不好。如果大司马大人这样做,就将功亏一篑,甚至全军覆灭。我一定要阻止大司马,仓皇撤军。”
太守张堪的部属官员也意识到这样仓促撤军的危险,同意蜀郡太守张堪的看法。
于是,蜀郡太守张堪,立即带领随从官员,急急忙忙地前去大司马吴汉的大营,说服大司马吴汉,阻止远征军的仓皇撤离道:
“大司马大人啊:
本太守知道,大司马大人一向久经沙场,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百折不挠!
为什么今天,遭受一点小小的挫折和失利,大司马大人你就偃旗息鼓,灰心丧气,准备仓皇撤军了呢?大司马大人,你可知道,仓皇撤军的危害吗?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司马大人,你千万不要因为所受的这点打击和挫折,就丧失了自己的勇气和斗志啊!
如今,武威将军刘尚的大军,并没有遭到盗贼的偷袭,大军主力,还保持完整。
辅威将军臧宫统领的数十万大军,也已经扫清了成都的外围郡县,正快马加鞭,飞速地向成都挺进。
本太守以为,自从辅威将军臧宫,与大司马的大军会师以后,公孙述实际上,就已成为了瓮中之鳖,没有几天奔头了。
而皇帝派遣的增援部队,也正在源源不断地开来成都。公孙述纵然有三头六臂,即使周公白起临世,或者有天帝神灵保佑,也难以逃脱,最终灭亡的命运。
他们如今的垂死挣扎,侥幸取得一时的胜利,也不过是回光返照,苟延残喘,徒劳心力而已!
末将以为,大司马大人,切切不可仓促撤军!
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大司马的英名,也会毁于一旦,也会辜负皇帝陛下的一片殷切之心。
以末将愚见,我们不如,因势利导,巩固我们的阵地,采取守势,故意向成家帝国军队将领示弱,用以诱惑敌军,麻痹与骄惰敌军。
然后,等待我们的援军到达以后,我们再伺机集中优势兵力,痛歼敌人,来一个各个击破!”
大司马吴汉,如梦初醒,恍然大悟道:
“太守大人高见!本帅差点误入歧途,辜负了陛下的信任!诸君勿忧,本司马决心已定!”
大司马吴汉,信心百倍,重新振奋起来,于是开始调兵遣将,巩固自己的阵地,只等援军临近,再行反击蜀军。
正如蜀郡太守张堪所料,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十一月初,辅威将军臧宫,率领自己的十几万大军,也顺利攻进了成家帝国的京师成都,进驻成都的咸阳门,真真切切地兵临成都城下,威胁成家帝国的中枢之地。
辅威将军臧宫,连克大城,兵马众多,旌旗遍野,士气旺盛,力量十分强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