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hu.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守襄樊 > 第七章 江国的夜宴

第七章 江国的夜宴 (第2/2页)

然而,这场看似因诗词而起的风波,背后隐藏的复杂局势,却让梁国使团众人深知,此次夜宴之行,恐怕不会如此简单地结束,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在这看似平静的夜宴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外交之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在太和宫夜宴的紧张氛围稍稍缓和之际,众人的目光却又被江国礼部尚书的举动所吸引。只见礼部尚书迈着沉稳的步伐,径直朝着南照国的大学士所在方向走去。他的神情严肃且庄重,仿佛正进行着一项极为重要的仪式。

抵达大学士面前,礼部尚书微微躬身,以示敬意,随后小心翼翼地从大学士身后侍从手中接过两幅画轴。他先是轻轻展开其中一幅,一幅画面便缓缓呈现在众人眼前:一位老人病卧在简陋的屋舍之中,屋内四下里尽显寂寥破败之相。墙壁上的泥灰已有多处脱落,露出斑驳的墙体,窗户纸也破了几个洞,冷风呼呼地灌进来。老人身上盖着的被褥打着补丁,显得破旧不堪。而画的上方,题着这样的诗句: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句字体苍劲有力,虽历经岁月,却依然清晰可辨。每一个字仿佛都在诉说着画中老人即便身处如此困境,却依旧心怀报国之志的高尚情怀。这画面与诗句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孤寂却又饱含壮志的氛围,让在场众人不禁沉浸其中,心生感慨。

紧接着,礼部尚书又徐徐展开另一幅画卷。这幅画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宝刀,旁边架子上还有一杆红缨长枪,老人身姿虽因年迈而略显佝偻,但眼神却无比坚毅,他奋力摇往北方,那姿态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自己誓要帮助君王平定天下,收复失地。然而,从他脸上深深的皱纹以及那微微颤抖的手臂,不难看出岁月的无情,他已年老力衰。尽管如此,他却依旧得不到朝廷的赏识,满心的抱负无处施展。无奈之下,老人只能无奈地坐在桌前,拿起桌上的浊酒,试图以酒来麻醉自己那颗壮志未酬的心。画的旁边,同样题着一首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同样写得气势磅礴,与画面所呈现的意境完美契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老人虽有满腔热血,却最终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众人看着这两幅画,都能感受到画作所传达出的深厚情感,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画中老人的一生。

这两幅画显然历经了不少年景,纸张微微泛黄,边角处也有了些许磨损,但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更增添了画作的韵味。它们的存在,仿佛在夜宴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两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此画作一出,很显然张平所作的两首诗早就问世,他很有可能是抄袭别人作品!

而此时的张平,依旧默默坐在位置上,自斟自饮,不紧不慢地喝着酒,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之色,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似乎并不着急反驳,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众人的反应,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太和宫夜宴的这场围绕诗词的风波之中,当礼部尚书展示出那两幅与诗词契合的画后,现场气氛已然紧张到了极点。就在众人都等着看张平如何辩解之时,大学士方子缓缓起身。他身形清瘦,一袭长袍在身,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悠然气度。只见他迈着沉稳的步伐,从容不迫地朝着江国众人所在的方向走去。

方子目光平和却又带着几分审视,在人群中扫视一圈后,开口询问:“请问张平副使!”声音虽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殿内的每一个角落。

张平见状,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他身姿挺拔,神色坦然,丝毫没有因被质疑而露出慌乱之色。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微微抱拳,说道:“区区不才,愿意领教前辈教诲。”说罢,他先是看了一眼那两幅画,目光在画面与题诗上停留片刻,而后又缓缓转头看向方子。那眼神中,既有对眼前状况的洞悉,又带着几分从容与淡定。随后,他竟笑着说道:“我承认,那两首诗是我抄的,那又怎样?”

此话一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人群。江国满朝文武皆面露震惊之色,有的大臣甚至忍不住轻呼出声。他们本以为张平会矢口否认,或者极力辩解,却没想到他竟如此干脆地承认。

而梁朝的使团众人同样惊愕不已,使团中的成员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他们实在不明白,张平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举动,这岂不是将自己置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然而,张平似乎并未在意众人的反应。他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淡淡的笑容,又笑着问方子:“请问这两副画卷你是从哪弄来的,这两首诗词是你自己的,还是谁的?”

方子见张平如此反问,神色依旧从容,大大方方地说道:“这两幅诗句乃是家师所留。家师一生醉心文学,所作诗词众多,只是大多未曾公开流传,所以外界鲜有人知。前番得知张副使在梁国使用了这两首词,为了让大家明辨是非,还原真相,才不得不在江国夜宴上,将原本的出处展现出来。张副使你乃大才,相信经过此番事情之后,必能潜心于文学创作,将来定有更大的一番作为。”方子的这番话,表面上言辞恳切,既点明了诗词的出处,又给张平留了几分颜面,实则是一击必杀!坐实他抄袭之名!

张平听后,微微点头,却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敢问大学士,令师名讳为何?是姓陆还是姓辛?”

方子神色平静,坦然答道:“家师尊讳陈。”

张平得到回答后,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印证着自己心中的某种猜测。他没有过多纠缠于此,而是转身,几步转到礼部尚书面前。此时的张平,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他直视着礼部尚书,问道:“请问阁下,倘若我的诗词真是假的,又当如何?”

礼部尚书听闻,微微一愣,随即将目光投向江国皇帝,恭敬地回禀道:“陛下,若诗词确系造假,此人混入使团,意图不明。为防有诈,自然应当扣下此人,细细查证,看他究竟意欲何为!”

张平听着礼部尚书的话语,没有丝毫畏惧。他微微仰头,高举左手的酒瓶,眼神坚定地回头看了一眼梁国使团众人。只见他血色上涌,脸颊渐渐涨红,不知是因为愤怒,还是因为心中憋着一股劲儿。紧接着,他大声说道:“拿笔来!”

梁国使官们深知张平之才,见他又要提诗,虽心中担忧这夜宴的局势,却也对张平充满信心。一位使官赶忙上前,将笔递到张平手中。而江国的侍从们,听闻张平要当场作诗,也都好奇不已,纷纷围拢过来。他们或许是想亲眼目睹这被质疑之人到底还有何本事,也许是想一睹精彩的诗作风采,竟纷纷要求代笔,让张平口述即可。

张平见状,乐得自在,也不管那么多。他略作思索,脑海中思绪如电,随后镇定自若地开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声音清朗,在殿内回荡。

随着张平的吟诵,众人先是一愣,随即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首诗意境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清晨细雨中,友人即将远行的送别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江国的大臣们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有的暗自赞叹,有的则依旧心存疑虑。礼部尚书皱了皱眉头,心中思忖着张平此举的意图。他虽被这首诗的文采所打动,但仍觉得张平之前承认抄袭之事疑点重重,不能轻易放过。

而梁国使团众人,在短暂的惊愕后,脸上渐渐浮现出欣慰与自豪的神情。他们深知,张平这是在用实力回应质疑。使团中的一位翰林学士忍不住低声说道:“张副使之才,果然名不虚传,这临场作诗的本事,岂是一般人能及。”

方子听到这首诗,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微微点头,心中对张平的才情又多了几分认可。但他同样明白,这夜宴上的纷争,绝非仅仅是诗词真假这么简单,背后或许还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博弈。

张平吟诵完后,环顾四周,看着众人各异的表情,心中明白,这还远远不够。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再次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彻底扭转这不利的局面。他定了定神,开口说道:“诸位,一首或许不足以证明什么,那就听个够吧!”说罢,他目光坚定,再次开口吟诵:“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气势磅礴,将边关将士们出征前的豪情壮志与战争的残酷描绘得淋漓尽致。众人听后,皆被诗中的意境所震撼。这一次,殿内响起了一阵低声的赞叹。

此时,江国皇帝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一幕,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他本想借此次诗词风波,试探梁国皇室对张平这一介布衣的态度,若为弃子可以趁机打压一下梁国的气焰,却没想到张平如此有胆有识,接连作出两首佳作。若此时再执意追究,反而显得江国不够大度,且可能引发梁国的不满,影响两国关系。

皇帝思索片刻后,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缓缓开口说道:“张副使果然才思敏捷,这两首诗皆为佳作。今日这场关于诗词有假的争论,显然不可信,但也让朕看到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诗词本就无国界,能在这夜宴之上,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诗作,实乃幸事。大家继续享用晚宴吧。”

皇帝的话,如同给这场激烈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句号。众人纷纷应和,气氛逐渐缓和下来。但在场的众人心里都明白,这夜宴上的风云变幻,不过是两国关系的一个小小缩影,未来,江梁两国之间,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与考验。而张平,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在这场风波中,成功地为梁国使团挽回了颜面,也让江国众人对梁国的实力有了新的认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